日志

山水清音永流传 ——《顾昉藏文徵明手卷》赏析

作者:zx_886120621|发表时间:2020-12-02|阅读(2198)|评论(0)| 推荐(3)


在中国的收藏史上,文人收藏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于藏品的选择更倚重于自己的审美和情怀。藏品于他们亦师亦友,有如修行,滋养了他们的学识修养,也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品味,于是,中国传统的文人意趣和深厚底蕴,便在这些藏品之中代代相传,引人入胜,此幅手卷便是这种传承的典型代表。


顾昉,清代宫廷画家,字日方,号若周,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师从清代“四王”之王翚,是虞山派的领军人物。在盛产文人和画家的江南,顾昉可以脱颖而出,拜入当时画坛领袖王翚的麾下,并参与到《康熙南巡图》的创作中去,实属不易。


王翚、杨晋、顾昉等 《乾隆南巡图》 局部


《康熙南巡图》(下文简称《南巡图》)是清代一项十分重要的由皇家主导的艺坛盛事,他不仅起到了一定的政治宣传目的,也开启了之后的《乾隆南巡图》等作品先河。王翚作为当时极负盛名的画家,弟子和追随者众多,比如举荐他绘制《南巡图》的御史宋骏业便是其入门弟子。其书画往来对象也多为当世大儒,且不乏权贵名流,比如索额图长子索芬、笪重光、王世祯、王掞、高士奇,还有康熙近臣、翰林院编修兼侍读学士陈元龙等。《南巡图》的绘制将王翚在画坛的声望推至顶点,顾昉作为他的得意门生自然也在画坛崭露头角,成为诸多达官贵人的座上宾。我们现在看到的顾昉的很多作品都是作于此时间段内,画中除了自己的落款,往往还有王翚的题跋,可见对他的喜爱和提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王翚等九家山水图》中收录有顾昉一帧仿倪元林笔意的山水小品《林亭小景》,上有王翚题跋;“不见云林三百年,谁将凡骨换神仙。风烟惨淡秋光好,拾得金丹在眼前。”这也是目前可见顾昉最早的作品,作于康熙三十一年其甫入师门时。


王翚《万峰积玉》


王翚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南归,直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冬逝世,顾昉作为弟子一直跟随其左右。此后,顾昉赴粤投奔当初带他进京的叶敷,又游历于广西,画名渐盛,后被赣南道官员王世绳延请于府中,最后在其府上终老。


梳理顾昉一生的行迹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个家境普通、忠厚善良且十分有天赋的画家,在见识过京城的繁华并崭露头角之后,依然可以追随年逾花甲的老师回到江南小城,陪伴其终老。


在这幅手卷中,顾昉在题跋中说道“京师有持此卷本售者”,由此可知这幅画正是购于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三十七年之间,其在京的那段岁月。


顾昉《溪山树亭图》


作为《南巡图》的作者之一,顾昉常年出入内务府造办处(当时在慈宁宫南面之茶饭房),是有机会观摩到清廷藏画的。清代的宫廷画家不仅吃住无忧且待遇优渥。清史有明确记载,宫廷画师每月的收入根据等级不同有七到十一两,就算是不入等的画画人、画匠,每月的赏钱亦有二到六两。这在当时可谓高薪,一等画家的月收入相当于五品官,比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还高。此外由于任职宫廷,他们对外的润格也不低。王翚在京前后八年有余,期间颇多诗画应酬,顾昉作为他的得意门生,参与了很多这类作品的绘制,不仅跟着恩师见过不少世面,而且由于年纪不大,没有养家的负担,在当时应该也算是小有资产。而能让一个囊中颇丰的画家出重金购买此画,且精心裱拓,作为传家之宝,可见这幅手卷在当时也是价值不菲。


《文徵明山水手卷》中顾昉题跋


作为见多识广的宫廷画家,却被一幅无款的山水手卷深深迷住,“展玩难释”而“以重价购之”,且“精拓长卷以为家藏”,嘱咐后人“勿视为画工手笔也”,想必他在购入此画之前一定请恩师帮忙掌过眼。王翚早年在恩师王时敏家中曾遍临过前朝珍品,江南又是明四家的大本营,即使没有落款和题鉴,也是一眼看出必是吴门画派真迹无疑。可惜,当年的技术有限,顾昉并未能辨得卷末一方模糊不清的朱文白印是“徵明”二字,而是在今后的人生里反复赏阅,以致不自觉间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所展现。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溪山无尽图卷》是顾昉仅见的一幅手卷作品,落款为“康熙己卯春日”,是康熙三十八年顾昉随师南归前一年。画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构图还是山石树木,都与之前的作品有别,反而与其收藏的这幅手卷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见对此幅手卷的珍爱程度。


Lot.624

顾若周藏文徵明山水手卷

34×340cm

设色绢本  手卷

款识:山水易于堆砌,难于超脱,而其间烟云气运,布致变幻 非标格清幽,襟怀恬憺未克具此俊逸。缘往京师有持此 卷本售者,一展阅间,而一丘一壑,恍若活泼之机溢于 纸上,展玩难释,因以重价购之。虽无历代鉴藏印记, 名人题识,而管窥所及亦觉雅俗共赏。故精拓长卷以为家藏,后之览者万勿视为画工手笔也。若周顾昉。

钤印:徵明、臣顾昉印、若周

RMB:3,000,000-5,000,000


此幅手卷为绢本设色,长340cm,宽34cm,前后并无题鉴和落款,只在卷尾钦以“徵明”的朱文白印,应是在传世过程中被裁剪过。手卷在传世的过程中被裁成几段出售十分常见,往往一幅作品变成两幅甚至更多,会给售卖者带来更大的利益。我们所见到的这幅手卷应是后半截,是典型的文徵明 “细文”时期的作品。


整幅作品描绘春日郊外盛景,桃红柳绿,溪水潺潺,有人泛舟,有人于山中偶遇,有人于廊桥中对弈。画面层次分明,疏密有致,浅绛设色而略施青绿,这也是文徵明绘画的一大特点。卷中山石用笔绵密清润,以淡墨渴笔层层皴叠,皴线条理清晰,秀润却有气势,远山冈峦以花青淡淡染出辅以淡墨稍事勾勒。画卷中后处小溪上有一廊桥,两位隐士坐于廊桥之中,桥下溪水横流,溪旁遍植桃花,后有山瀑蜿蜒而下,殊有意趣。


文徵明《桃源问津图》


桃花是文徵明钟爱的题材之一,寄托了其桃源隐逸的文人志趣。文徵明一生大约创作有七件桃源为主题的作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桃源问津图》长7米多,是其85岁时所作,画中用笔老辣,山势厚重,古木苍郁,然桃树的描绘依然一丝不苟,枯笔双钩树干,中锋自下而上画出枝干,以山石矾头的画法点出桃花,与顾昉所藏此卷如出一辙。


纵观整幅手卷,闲淡简约而不失精微,清雅恬静而意境悠远,既有令人赞叹的细节处理,也有一种充满诗意的柔和感,正如顾昉题跋中所述“山水易于堆砌,难于超脱,而其间烟云气运,布致变幻”,只有“标格清幽,襟怀恬淡”之人才可达到,是一幅“俊逸”神品之作。


顾昉《溪山无尽图卷》


顾昉晚年也绘有一幅桃源题材的作品《孟浩然武陵泛舟诗意图》,现藏南京博物院。顾昉落款称此作“摹赵伯驹笔意”,而辽宁省博所藏文徵明的《桃源问津图》原是高士奇所藏,其在题跋中首次提出:明代文人的桃源图构图均很相似,应是有一共同蓝本,即南宋赵伯驹、赵伯骕兄弟。高士奇题跋的时间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同年底王翚即奉旨进京主持创作《南巡图》,且二人还有诗画酬唱之作流传后世,不知当年青涩的顾昉是否随着恩师一起在高府中见过此幅文徵明原作,并聆听了高士奇一番解读,以致于在几十年后仍念念不忘,画下自己心中的桃源胜境。


顾昉的这段收藏机缘对他的影响,在其存世不多的作品中皆可找到端倪,同为江南人士的他们对于山水的感悟也极易找到共鸣。这幅手卷对顾昉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一种审美的传承,正因为此,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髓才得以薪火相传,绵延至今,这也是今天我们观赏这幅手卷最大的意义所在。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