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作者:丁方|发表时间:2013-08-28|阅读(5605)|评论(0)| 推荐(0)

南北朝时期,也就是东晋,有一个大画家叫顾恺之(348-409),字长康,无锡人。《洛神赋图》是我们熟知的,他的画不仅“画山有灵,画人传神”,而且才华洋溢,文才也特别出众。尤其论画画的较真劲,可谓废寝忘食,如痴如醉,为此,时人称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

 

其实,顾恺之的人物画更堪称出色,长期痴迷作画,形成了他的一绝风格,画人物,即便画也行将快成了,可他就是偏偏不把画中人物的眼睛点上,有时一幅作品一搁就好几年。于是有人不理解了,问他为什么,这眼睛点点不是很快的吗?他解释说,对于所画的人物,他特别注重人物的传神,而传神的关键,就在于人的那双眼睛,除此之外的身体外形,肥瘦并不重要,所以眼睛必须加以慎重处置,不是允许随便点点上眼珠就成的事情。

 

既然顾恺之画人物了得,据史书记载,顾恺之就曾给不同朝代的几个皇帝和文臣武将、名人学士都画过像。不过后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建康瓦棺寺所绘《维摩诘像》壁画一事。

   

公元364年,当时东晋京城建康(今南京)新建瓦官寺,为此,寺僧们为了修建庙宇,就各处化募钱款。

布施捐资,那个年代的有钱人也不是那么大方痛快的,好长一段时间,就是没有一位施主在缘簿上登记施舍超过五万钱的。等到有一天,顾恺之偶然路过瓦官寺,见寺里还在凑集款项,便在缘簿上挥笔一写就是捐钱一百万钱。

 

这下不得了了,一个小年轻人要出资100万钱,不但引起寺僧们的疑惑,就是瓦官寺的主持方丈也惊讶万分,以为是小年轻人写错了,上前小心询问施主情况,当得知是尚书右丞顾悦之的公子,便问他何时能给寺庙送来银钱。

 

顾恺之笑了笑,说:不便马上送到,只求方丈先帮他解决一件小事,就是请他们在寺中留出一堵墙面,并嘱咐大家不得让任何人进入屋子。

 

方丈立刻就吩咐下去,安排小和尚去整理,很快理出一间合适的房间给顾恺之。

 

接下去,顾恺之关起门来画画了,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集宗教的虔诚与思辩的智慧于一身的维摩诘居士像十分受人尊敬,所谓是心灵慰藉的理想形像。顾恺之画的就是维摩诘,为此,他用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这幅画像总算画成了,可就最后没有画上眼珠。

 

瓦官寺的主持方丈自然还是能进入屋子内的,他也在观察,看看画应该是成了,就是没按上眼珠子,就问他,顾恺之笑笑说:画上眼珠,人就活了。他要方丈贴出告示,并在约定日期的早晨,他会填上眼珠。并且吩咐一凡,叮嘱务必如此。方丈就按照顾恺之的意思去做了。

 

果然,轰动全城的新闻在大街小巷,在市民中,在富豪中,迅速流传开来。瓦官寺的和尚贴出了是这样的告示:有个年仅17岁的顾恺之,在这个寺庙里画了一幅维摩诘的画像,画得跟活人没二样。凡是要看这画像的人,第一天要给寺里施舍十万结缘钱;第二天要五万钱;第三天随缘乐助。

 

话说这京城里达官贵人,那还是比比皆是的,而且瓦官寺也非一般的寺庙,有钱人的特点就是一天到晚找寻稀奇事、刺激事,反正他们有的是钱,见了这个告示,有的好奇心就上来了,想看看这画像是不是真如和尚说的那样,维摩诘被画活了;有的就纯粹为了出风头,在化缘簿上好上第一个名录,写下十万来炫耀自己有多富有;有的就只是为了看究竟,是不是那小青年顾恺之连同瓦官寺的和尚们都得了疯病;有的就是三五之间打起赌来,这可是一个值得公说公、婆说婆的机会。

 

最后时刻来临了,顾恺之叫寺僧准时打开寺门迎人而入。这一天,观看者早早地蜂拥而至,等寺门一开,众人便争先恐后,一时间,瓦官寺里人山人海,迫不及待的人们施舍了缘钱后,就蜂拥要来到寺中画像所在的僧房中赏画。

 

再说顾恺之,他自己则不慌不忙的来到僧房里的壁画前面,将维摩诘的眼睛快速点上,霎那间,维摩诘眼神射出光芒,仿佛画像中的他真的要从墙上走下来似的,同时整个寺庙都亮了起来。一旁的方丈目瞪口呆,方才回过神来。

 

“清赢示疾”、“隐几忘言”的维摩诘像神态,光彩照人,进入参观的人们一个个睁大眼睛,无不惊呆了。活灵活现的维摩诘像,瓦官寺里的神画,紧接着之后的数天,整个京城全在议论咋咋惊奇的这幅画,而顾恺之所说的布施银钱呢,其实也早就超过百万钱了。

 

viagra studies women go viagra vitamins
link click for abortion
i dreamed my husband cheated on me percent of women that cheat why women cheat on their husband
click here looking for affair men and women
spy android spyware phone apps to spy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