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艺术大师魏岸觉画作最近回归画家后人——被岁月封存了70余年的?

作者:谢苏文|发表时间:2013-10-24|阅读(5902)|评论(0)| 推荐(0)


     今年已83岁的魏岸觉先生儿子魏邕宏老人昨天告诉记者,父亲在北京读书时,曾因宣传革命被捕入狱,有一天看到典狱长用扇子扇风纳凉,就给典狱长在扇子上画了一幅荷花图,没想到过了几天典狱长的扇子被张学良看到了,就叫典狱长叫来画扇面梅花图的人,问清情况后,就放了父亲。

     我父亲毕业后与广西籍母亲回到南宁,帮在广西宣传革命的舅舅办了一所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前一年,父母亲觉得自己在外多年没有回乡,就带着全家和四大箱画作返五华省亲。坐船到广州稍事停留时,乡下一些广州的族人说,回五华的路崎岖难走,不如先将大箱子留下,待他们回乡时再带回去,于是父亲挑拣了下,只带一箱画作,又坐船到惠州,在桥东一个同乡家住了一个月,好不容易等候到搭上一辆烧木炭作动力的旧汽车的机会,才得以回到五华老家。

     没想到的是,抗战爆发了,族人匆匆从广州跑回来,父亲那三箱画作竟不知所踪。而且,父亲为避战乱,也只好暂时留在村里,应族人之邀在夏阜小学当起了不要工资的“义工”校长。离开广西时,父亲也留了部份画作及收藏品在南宁舅舅家保管,南宁沦陷后也沦入敌手。

     农家厅堂赫然挂满名画

     在横陂镇夏阜村,今年96岁的退休老教师魏东海是当地名人,70多年前他与校长魏岸觉先生既是同事又是学生。如今夏阜村己是小楼林立,但魏东海老人仍是两袖清风居住在老砖瓦房里,家中除了当着厅堂靠墙而立十分显眼的一柜柜书和一幅幅画之外,别无值钱之物。

     魏东海老人告诉记者,魏岸觉先生那年从广西辗转回到故乡后,被当地人邀请,在夏阜公学当起了校长,从此没再出去。虽然大家都知道他是学画的,但是当地许多名贵、乡绅纷纷向魏岸觉先生索画均无结果。而魏东海老人因为爱好画画,经常向魏岸觉先生请教,跟着先生到处写生,所以1940年有一天他听魏岸觉说到广西桂林的山水之美时,就想法买了几张质量并不好的宣纸,请求先生画些桂林山水画给自己,没想到魏先生一口应承了,四五天时间内,魏岸觉当着他的面画了4幅桂林山水画,边画还边给他讲解画的技巧。

     魏东海老人说,1952年魏岸觉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大木箱”的画作在土改中流落民间,村民不懂其价值,有的烧了,有的竟然被用来糊斗笠。后来在当地一村民家中,他偶然见到了魏岸觉先生的一幅《双鹰图》,于是上门几经央求,那位村民很便宜地将《双鹰图》卖给了魏东海老人。为了保护魏岸觉先生的画,魏东海老人可费了不少功夫,数十年来一直守口如瓶深藏不露,直至上世纪90年代,魏东海老人才敢将魏岸觉先生的画挂出来欣赏。不少人来他家看到堂屋里挂满了画,都十分惊奇。

     作为老文化人,魏东海老人深知魏岸觉先生作品的价值,他只要在拍卖行出让一幅,今生便可衣食无忧,但他一直视魏岸觉先生作品为自已生命而悉心呵护。好在他出身贫苦,解放后也只当过小小的区长,还早早下了台,所以无论是土改运动,还是文化大革命运动,一直没人来搜家,这些画才完好保存在屋中。

     昨日下午,魏东海老人将自己珍藏了70年的5幅魏岸觉先生作品,无偿送给了魏岸觉先生后人,令现场所有人都为之感动。

     藤狸图现存广州收藏家手中

     在《五华县志》里的本县著名书画作品照片中,徐悲鸿、魏岸觉合作的《藤狸图》赫然排在首位。这幅画现在在哪昵?1993年退休的五华县文化局长汤春盛老人昨天向记者介绍说,其实这幅画现在就收藏在广州一个收藏家手中。

     汤老局长说,他在任的时候,曾出版过一本五华县文化志,这可是当年县一级十分罕见的文化志,由叶选平题字,刘复之题辞,上面就介绍过这幅《藤狸图》。他说,《藤狸图》当年魏岸觉带回老家后,一度失落民间,1989年五华县文化局筹备历史名人书画展时,有人告诉文化局的人说,当时最著名的应该算与徐悲鸿合作画《藤狸图》的魏岸觉,而且有人就在横陂看到过这幅画,这可是了不起的发现。文化局的人多方寻访,终于得知当地一个著名的刻印匠人收藏了这幅画,后来转送给了他在广州的一个亲人收藏。汤局长查清情况后,三次前往广州,找到这位同乡,说明这是全县人民的迫切渴求,是五华文化建设的需要,而且只是展出后拍照存档,保证不会丢失损坏,最后这位同乡终于同意让名画回到五华展现在世人眼前。

     汤老局长说,1990年春节在五华图书馆展出的这次展览,是县里最大的书画展,《藤狸图》就放在第一个展位。那时候,县里为展品安全,特别布置了严密的保安,当天展出当天收存,一周后展览结束立即送回广州。所拍的《藤狸图》照片第一次用在五华文化志上,后来才收入县志。

     建“弹亭”激励后人不忘国耻

     昨日,记者来到当年魏岸觉先生曾任“义工”小学校长的夏阜公学、现改名夏阜中学校园,在一棵郁郁葱葱叫不上名的百年古树下,一个上书“弹亭”的六角小亭分外引人注目,这个“弹亭”见证了70多年前魏岸觉先生痛恨日寇轰炸建“弹亭”激励后人不忘国耻的爱国情怀。

     现任夏阜中学校长陈玉权告诉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魏岸觉先生回到家乡,不久,担任夏阜公学校长。他锐意整顿小学教育,把夏阜地区的5所小学统一到夏阜公学,成立“教师联合会”,创办《阜声》杂志,宣传抗日主张,带领学生下乡进行抗日宣传,在当地颇有影响。

     1938年9月19日上午8时,因日本鬼子情报有误,将此横陂当作有国军驻扎的兴宁黄陂,派出八架飞机突袭五华横陂、叶湖、夏阜等乡,炸弹落到村里,炸毁不少房子,在夏阜公学校园和前面河中也中了3弹,学校瓦宇、厨房等建筑损失很大。为激励后人不忘国耻,校长魏岸觉先生等倡仪在学校里的炸弹落地处建了一个用杉木材料做的“弹亭”,杉木皮制作的亭顶上,立着一个木头做的炸弹标志,魏岸觉先生亲为“弹亭”书写门额,并作《弹亭序》“仇恨的弹亭,仇恨的火花,正刻划着我们的血海深仇……”。

     现在的夏阜中心小学校园虽然变化巨大,但改用砖石结构建的“弹亭”仍耸立在校园原亭址那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见证。昨天魏东海老人经认真翻查,居然在老屋书柜里还找到了在中华民国三十年五月(即公元1941年)出版的校刊《阜声》的创刊号。古旧的校刊,似乎述说着大师当年的风雨历程,为大师遗物重归后人增添了新的喜悦。

viagra studies women generic viagra sold in chinatown nyc viagra vitamins
wife cheat story go redirect
find an affair reasons why husbands cheat link
wife who cheated why do women cheat with married men how to cheat on husband
link clinic abortion pill for abortion
best antibiotic for chlamydia phuckedporn.com std list
cure for hiv aids healthcare foundation symptoms hiv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