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五问雕塑——王中答问

作者:王中|发表时间:2013-12-03|阅读(1294)|评论(0)| 推荐(0)

   一、当代雕塑应该是当代文化、当代艺术的一个子系统。有一种看法认为相对保守的观念体系与假借后现代之名的伪现实关注形成了中国当代雕塑“保守+媚俗”的惰性困境。真正意义上那种前倾的学术姿态和精神姿态匮乏,在当代艺术的系统中,处于相对滞后和弱势状态。但完全相反的意见认为中国当代雕塑坚守泥塑传统,吸收动漫语言,关注社会生活,强调问题意识,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上升期。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王中:梁思成先生说过:“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的“底盘”好像先天厚重,似乎注定行动缓慢。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全面释放时,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相对滞后,进入21世纪,特别是从2005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西方资本强势介入的背景下,显现出了加速的发展,表面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在这新的转型期,大量当代雕塑的语言样式明显受到资本市场的牵引,繁衍出新的“彩塑”样式,一时间烤漆房几乎成为当代雕塑的附属产业,这样的创作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而言,不过是表象上的变化,本质上依然未能摆脱“表象观念”的尴尬,更没能形成新的创作观念和方法,从市场的反映,“兼工带写”更容易获得赏识,充其量建立了艺术商业化新的标准,而对新的文化方向的探寻似乎仍在混沌之中。


  换个视野来看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中国当代雕塑与资本暂别蜜月之后可能促使其进入一个冷静期,它可能使我们超越市场,更多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思考中国当代雕塑的去从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在各种艺术门类彼此渗透融合,甚至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业已含混不清的当代观念语境中,我们讨论雕塑的概念是否仍然有意义?这个概念是不变的还是变化的?它的边界应该清晰还是模糊?我们是否有可能重新定义雕塑概念?


  王中:传统的学科分类使我们带有很多惯性思维,雕塑在当代似乎很强调一种进化的艺术观,建立于一套人为过程的演进上。“雕塑”好像被“装置”或其它什么所替代。其实这只是词汇问题,如果仅从字面上解释,“雕”即石雕,“塑”指泥塑,别的材质都非其所指,那雕塑可以与工匠等同。


  “世界上只有变化本身是不变的”,也许我们应该换个词汇来形容这些占有空间的东西,它通过一种更深刻、更多样的空间性表达、将进入这个空间的人扣紧,在刹那间、将具有整体性的深度内涵直接作用人的精神世界。只要能够提示这个时代的重要文化命题,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或者是唤起公众新的文化认知,都可以成为新的艺术。无论如何“雕塑”的内涵将随着人及自然本性的了解而丰富起来,“雕塑”也将迈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境界。


  三、从艺术史的立场看,现代中国雕塑的现代主义进程并没有充分展开和完成,其中应该包括并得到解决的问题有:雕塑语言的纯粹化和本体化;雕塑形式的革命与原创性;雕塑-艺术理念的反省和拓展;雕塑家个人创作精神的自由与独立等等。你认为是这样吗?这种缺失对当代雕塑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王中: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说明了另外一问题,它反映出整个中国当代美术的心态,急于总结、指导艺术的发展。这种逻辑似乎足够深刻,但它的深入性有多少,值得讨论。


  如果我们需要“野心”,这二字应该从“视野”和“心胸”中提取,当代雕塑对人类艺术语言上的贡献和创造的有多少才是我们应该反省的。


  中国当代雕塑发展至今,无论是任何的样式,观念,派别,从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变革时期,这个变革成就了中国现在社会的丰富性,它提供了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土壤,国际性标准和区域性标准不可能有适合中国当代的固定准则,多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人类的心智就是坐标,当代的精神背景,作为当代人和作为整个“人”的心理取向以及艺术家的个人灵魂应是思考的前提,也许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认识。


  视野决定距离,大多数雕塑家不是麻木的,但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沉下来从事一件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把社会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艺术联系起来,不仅靠要智慧和思考的高度,不断的实践也是一种态度。


  四、从方法论的立场看,中国当代雕塑是否还有可能性?其一,是否可能深化?其二,是否可能创新?这两个问题又有两个不同的参考系统:其一是中国的参考系统;其二是国际的参考系统。请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方法论在任何系统中的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在现代主义的系统中更呈现出进化论意义上的精神价值。而在后现代消解宏大历史叙事的语境中,你是否仍然认为方法论的原创性是绝对第一性的判断标准?如果消解原创性的首要地位,那么你认为就艺术而言,还有什么比方法论更重要的东西吗?


  王中: 实际上大家有这种认识,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旧有的概念太牢固了,如果我们非要说系统,我可以列出更多系统,比如说“前卫艺术”、“商业艺术”、“实用艺术”、“应用艺术”、“时尚艺术”、“官方艺术”等等。推导的“数学模型”可以应用到物理、化学甚至到经济学,但在文化生态中则无法建模。未来艺术的发展是不可预知的,我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大的格局下,在中国这么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层次中,文化生态必然“杂草丛生”,必然产生很多新的东西,有些我们身处其中判断一定是徒劳的,但有一种方法论可能有效,就是任何旧有的形态和概念都是可以重新审视的,重要的是要重新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


  对艺术的判断,可以是现代,也可以是将来。一个艺术文化体制的创新,一个艺术创作方法论的更新审视,这应是我们今天看待中国整个艺术生态的基本意识,它能够使我们的工作有一个比较好的坐标,而不必陷入到简单和偏颇的方法论的传统结构中去。


  五、从精神文化的立场看,中国当代雕塑有哪些可能性?


  纵向地看,当代中国未完成的精神任务应该包括启蒙主义理性觉醒、个体意识和主体自觉;现代主义批判力量、形而上冲动和本体论高度;后现代主义解构涵容:混合、折中、多元化和多样性。


  横向地看,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话语强权和狭隘民粹主义之间,中国当代精神文化面向世界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在哪里? 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个东西放在现当代世界文化的精神格局中,是否依然有效?


  有一种看法认为当代中国雕塑不是选择什么样的精神立场,而是根本没有精神立场。整体性缺乏文化思考和自觉,陷溺在功利主义的泥沼之中,唯市场是从。对这种尖锐的批评你如何回应?


  王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空前,但与雅典奥运开幕式相比顶多能称为“视觉盛宴”,而雅典给全球带来的是一种新的文化主张。也许北京奥运来得太早,也许我们在文化上还未准备好,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决不是建筑的斗拱、京剧脸谱或是一些文化元素符号……。


  我的一位朋友与意大利著名的家具品牌谈合作,几个小时过去,人家谈了文化、艺术与时尚,唯独未谈关于家具的事情,朋友无奈便直接问个究竟,对方回答:“我们的产品和设计是为了输出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经过过去一百年,她的文化的变迁使我们获得很多新的思维,但它还没有形成一种促进整个人类发展新的文化主张,一个新的文明体系和文明的方式。


  我们整个的文化形态和艺术形态背后所获得的思想支撑点是否象我们古建筑那样具有内在坚实的结构?


  中国当代雕塑问题是一个悖论,精神在物质的高速中停滞,文化在商业的发达中沉沦。当代中国雕塑可以说有观念、有计划、有群体,但作为本色存在的艺术却很苍白。今天多数雕塑家成为“小康隐居者”,富足成为文化使命的枷锁,那颗曾随艺术一起生长的心灵还“在场”吗?


  今天的中国虽处在全球化的时代,但总体看中国的当代雕塑或停留在所谓文化自觉的想象之中,或处于承袭旧有语言的翻制描述,或是无条件的接受现代主义成果样式,或被市场的大浪拍在沙滩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


  其实这再正常不过了,他不过是整个国家急功近利气氛的缩影。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viagra studies women us viagra viagra vitamins
link clinic abortion pill for abortion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