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墨从容 意从容 ——谈李纲的艺术

作者:青城北里|发表时间:2016-01-15|阅读(4334)|评论(5)| 推荐(0)


  □□赵力

    李纲较早作品与其他身处岭南的画者无异,是典型的水墨创作,很重视题材的具体描述,以及笔墨趣味上的当代表达。慢慢地,李纲尝试着丢掉毛笔,这对于一个水墨画家而言的确极端冒险。

    丢掉毛笔后的李纲开始更专注于水墨,这使得他的创作变得单纯起来。李纲作品所出现的转向是明显的,那就是由描述化、笔墨化的创作向抽象性、结构性的创作急速变化。李纲认为,抽象性或许就是一种单纯性的表达,这对于中国水墨画家而言显得更为重要,更多情况下的中国水墨总是在“不似之似”或各种模糊不清的语境中逡巡摇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当代水墨自身变得面目含混。在开始时,李纲同样认为抽象性除了对现实抽离和对精神提纯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建构意义,因此艺术家所要做的不仅是观念或精神上的关注,更要落实在对结构的创设。

    李纲首先试图去建立某种有秩序感的画面结构,这些所谓的秩序通常是由方块、圆点以及条块为基本元素而连续组合而成,从表面上看类似于图案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带有很强的平面化的结构性和秩序感。然而舍弃毛笔的李纲并不是像图案画家那样津津乐道于预设的规范,而是采用了一整套的自我方法论。李纲通过对纸张的叠块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纸块,再将这个纸块的边角浸墨,形成从外轮廓至内部的黑白渐变,在纸张完全展开之后即组成了一个个具有秩序感的方块构成。事实上这种秩序感的方块结构或者由方块所组成的条状结构朴素而单纯,甚至可以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本质,因此李纲通过艺术对秩序感的不断建构,隐含着的却是对艺术本真性的探寻回答,同时也是对客观世界本质性的不断追问。

    当然,从所谓的抽象出发去建构起某种画面结构,这仅仅是李纲创作的基础阶段,接下来艺术家开始想象着如何去让这个结构变得多样而丰富起来。即便那些以方块或条块状的基本元素借着墨色渐变已经让画面变得千差万别,但李纲仍然不满足于此。艺术家开始在平铺的纸面上进行有意识的滴洒,并借助于这些墨滴的向外晕渗,形成与先前叠纸边角浸墨的向内渗透的对向关系,这样的相向而行造成了墨色的混融或叠加。李纲逐渐在创作中将这种偶发的效果转化为具有控制力的塑作,他通过不厌其烦的尝试使之得心应手,一些时候还引入丙烯色来调和画面互渗的节奏和效果,从而形成画面中不同墨色交融叠加的多个层次。李纲试图通过这些复杂而可控的手段,一方面去抵消过于秩序化的平面呆板,一方面更意图去创造出一个有限度的画面空间,当然,这个空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空间,而是通过墨色的叠加和交混所产生的可视化的层次,去积极对应于精神的自由游走。李纲作品中的空间感是耐人寻味的,有时是拥塞之中的间隙,有时却是宽阔无垠,就像是人的呼吸吐纳,充满了生命的意涵,是一种活力的膨胀与收缩。

    墨的从容,其背后应该是意的从容。李纲很清楚自己创作的立意所在,他更加注重创作的整个过程,的确,李纲的创作过程更像是一种生命的日常体验,一种类似禅修的日常功课。白天的李纲终日忙碌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琐碎杂务,只有夜深人静时他才能回到画室,沉浸于自己钟爱的绘事。因此,创作对于李纲来说别具意义,既是他超离日常生活的自我独处,也是他逐渐凝神入定的意志自觉。每一张作品都是他发现自己且天马行空的精神畅想,更是李纲寂然独立之中的纯真表达。于是对于李纲而言,艺术不仅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自我觉察,同时也是持续不断地放下自我之后的解脱。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李纲的作品也具有了影响观者的那种特质——让你的心不再受到外部社会的影响侵扰,也没有了任何欲望所带来的压力羁绊,世界似乎变得寂静、无染而纯真起来了——这在当下的确显得如此珍贵。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评论(5个评论)
彩色的黑 2016-01-16 17:14:17
李纲的创作过程更像是一种生命的日常体验
青城北里 2016-01-15 17:25:19
我懂得李玉刚。。。。
青城北里 2016-01-15 17:25:07
我懂得李玉刚。。。。
青城北里 2016-01-15 17:25:04
我懂得李玉刚。。。。
青城北里 2016-01-15 17:25:01
我懂得李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