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从文化差异中提炼来自生活的美

作者:青城北里|发表时间:2016-03-08|阅读(1742)|评论(0)| 推荐(0)

——访《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


万籁鸣与手冢治虫共同创作的画作是中日艺术交流最好的见证

日前,由中国外文局主办, 《人民中国》杂志社等单位承办的“悟空杯”中日动漫大赛扬帆起航,不同于以往的孙悟空形象,此次比赛以取经之后脱下紧箍咒的孙悟空形象为logo,寓意中日年青一代动漫人的不断创新与探索,同时也预示中国当代漫画的蓬勃发展。 《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畅谈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过去和未来。

从未停止的中日动漫交流

中国和日本在动漫上的交流是由来已久的。日本动漫影响了一批中国的“80后” ,柯南、阿童木、多啦A梦、小悟空都是“80后”儿时的成长伙伴。而事实上,很多早期的日本漫画家的创作都是受到了中国经典动画和民间故事的影响,牛魔王、孙悟空、白蛇在日本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形象。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和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动画片《大闹天宫》甚至是日本动画大师的启蒙片。“手冢治虫看了《铁扇公主》后,放弃了医生的职业,拿起画笔,才有了后来的《铁臂阿童木》 ;日本‘东映’依据中国民间传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白蛇传》 ; 《千与千寻》中的白龙也是宫崎骏对白蛇形象的回忆; 《七龙珠》里的主人公小悟空形象来自孙悟空;创作了《大闹天宫》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系列充满想象力的水墨动画也曾震撼世界,比如《小蝌蚪找妈妈》 《山水情》 ……”王众一细数出的这些令国人骄傲的动画形象为中国电影史铸造了一座座丰碑,无论在技法上还是讲故事的手法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漫画在中国兴起,中国连环画受到冲击逐渐式微。王众一认为,中日之间在动漫上的影响一直是相互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此强彼弱、此弱彼强的不同状态。上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动漫似乎偏重于形式上的创新,在踏踏实实地讲好故事上有所欠缺,像《三个和尚》 《雪孩子》 《葫芦娃》 《黑猫警长》这样优秀的动画作品慢慢变少了。近几年,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像《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样的动画片,在国内市场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始终面临着走出国门的难题。

黑猫警长一定会制伏“一只耳” ,蛇精最终会被葫芦娃消灭,在童年的记忆中,再强大的坏蛋都会有更强大的对手来收拾。“中国动画片的主题比较鲜明,带有道德教育的意味,会出现正义与邪恶、对与错泾渭分明的对立面” ,王众一认为这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动画片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差异,而迪斯尼的动画片关注的是趣味性和娱乐性, 《米老鼠和唐老鸭》 《猫和老鼠》的主角就一直在玩闹。王众一从表象文化论的角度解读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潜在的价值观:“灰太狼表现的是个人主义的家庭观——以灰太狼、红太狼、小灰灰这个家庭为单位,代表的是一种私欲;而羊只有一个村长,一群羊荣辱与共,表现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和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是一致的,但是如果在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而非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播出《喜羊羊与灰太狼》 ,可能会让观众难以接受。 ”

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经历我们的未来

去日本逛书店会发现一个现象,很少看见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位居日本畅销书的排行榜,但是《水浒传》 《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的译著甚至是各种版本的改编却屡见不鲜。针对这种现象,有人指出这恰恰表明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传播优势上远不如古典文学。真的是这样吗?

“评论家在日本的作用非常重要,非本土的著作想在日本畅销,首先要有评论家的推荐,如果有人进行连篇累牍的评论,通常都会引起读者的关注。莫言的作品在日本有一定的影响,也是因为有评论家愿意评论,优秀的译者愿意翻译。另外,从市场的角度讲,日本对中国当代文化产品的需求不如中国对日本当代文化产品的需求大,这是事实,但是由市场的因素造成的,并非水平上的差异。从情感上讲,日本早于中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国正在经历的很多事,他们已经经历过了,然而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有一种未来感。 ”王众一说。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创新上,日本年轻动漫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近几年出现的《三国志》游戏、《三国志》漫画,甚至还有人创作了女版《三国志》漫画,里面曹操、孔明等形象统统变成了日本美少女。对于这种改编,王众一认为尽管在内容上是胡编乱造,没有尊重原著,但日本年轻人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

什么样的中国电影能走向世界?

“在有历史、文化差异的背景下,电影传播讲究的是有效性,需要讨论的是方法。 ”王众一以方法为基点切入影视作品传播的话题。在他看来,只有文学作品讲述的故事真正打动人心才能让人忘记文化差异。那什么样的故事才能打动人心呢?就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人物的故事。

“表现一个最普通的人的故事,才能在受众上求得最大公约数。比如《起风了》 《千与千寻》这些风靡亚洲的动画片讲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 ”在王众一眼中,小人物的故事就是要跳出宏大叙事,他相信诉说普通人故事的作品才是最好看的,像《幸福的黄手帕》 《东京爱情故事》这样的日本故事唤起了中国观众对日本文化的浓厚兴趣,也就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

他同样认为,在影视作品的传播上,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我们没必要回避,应该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当观众接受了一个故事时,实际上也会被故事背后的逻辑所影响。

如何让文化交流发挥实效?

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国的各个城市都不少见。但在这些长则到“交流年” ,短则几日甚至只是打个照面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流于表面、蜻蜓点水般的交流,如何让这些纷至沓来的文化交流活动落在实处、发挥实效一直是个问题。王众一认为,文化交流是一项长足的事业,不一定马上见成效,引起双方的关注才有意义,对民众产生的影响也许要过很多年后才会显现。“单纯依靠文化交流改变中日关系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起到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作用。中日之间艺术家和评论家的交流很有必要,坚持关注对方的作品和声音,交换看法,保持交流的渠道,就是正能量的积攒。 ”

或许正能量就是那些生活中不难发现却又经常被忽视的“小美好” ,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恰似从文化差异中提炼生活之美。王众一说:“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中美好的东西都是在惊鸿一瞥中展现出来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通常就是庸庸碌碌的琐碎。在陌生的环境中,人与人的接触可能是冷漠的,很难展现出内心世界,然而有一天你看了一部电影、读了一本书,了解到你不曾了解的一面,很可能就被感动了。 ”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