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灵智的竞争 ——读毛时安美术评论新著《敲门者》

作者:彩色的黑|发表时间:2016-03-29|阅读(1658)|评论(0)| 推荐(0)



毛时安是上海中国画院研究理论和评论的兼职画师,每年都会在画院年度创作会议上作专题讲座。连续四年,他先后讲了时代艺术和我们、艺术和艺术家、从“个人与国家关系”谈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艺术创作中的三个“珍惜”等题目。他的每次讲座都视野非常开阔,旁征博引,既有大量文艺创作的实践材料,又有理论的深度和自己不人云亦云的思考,而且风趣生动,是画院一年一度创作会议上“精彩的一笔” ,对画家创作很有启发,成为画家们热议的话题。

“毛头”是我们的好朋友、画家的好朋友。他经常给你一种智慧,一种启迪。他评画家和绘画不是就事论事,千篇一律,而是对每一个画家都会有自己极其独特敏锐的发现和评论。他从艺术和时代的关系出发评画家程十发,既有高度肯定又有对其局限的明晰指出;评方增先,他回避了被人们反复说了千百遍的浙派人物画,而把重点放在其最新人物画创作上;评田黎明,他提出了艺术语言的可生长性问题;评姜建忠,他提出关于画种气质和画家气质相关性的看法;评米罗,他认为是一种解读出来的“东方”而不是真正的东方。毛时安的评论,使我们对自己、对已经非常熟悉的艺术和艺术家有了一种新的感受新的认识。画家以创作为评论家提供思维的养料,刺激评论家的思想灵感,这就是雨果说的“灵智的竞争” ,也是他作为评论家在美术界所起的作用。

在我看来,艺术家和评论家是一对孪生兄弟。画家提供画作让评论家点评,而评论家给艺术家带来更多的启示性。尤其是像毛时安这样的评论家,他从来不把自己封闭起来,然后拘泥于一种艺术理论去刻舟求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已经投身上海美术活动,和一批画家用艺术探索推动思想解放和艺术创新。1986年,他更是在当时的上海美协主席沈柔坚的支持下,不惮当时“清污”的影响和压力,直接介入第一届上海海平线绘画联展,并且为画展撰写了《为了遥远的海平线》的序言。其后,他又不畏压力,在《江苏画刊》 《解放日报》上撰写评论,他一一点评画家作品,力挺画展和参展画家,那届参展画家张桂铭、陈家泠、杨正新、张培础、韩硕、俞晓夫、王劼音、卢辅圣后来大都成了上海和中国美术界的重要画家。其后三十年来,他一直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像我们忠实的朋友那样,告诉他的画家朋友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我们不少艺术家就是在和“毛头”永远激情洋溢的切磋、交流、互动中,一点点成长,一点点长大,长壮实的。从他的新著《敲门者》中,我们可以看到“毛头”心胸的开阔,看到他的奉献、他的智慧。他从地理、气候、文化、时代对海派绘画特点的透视,确实没前人这么说过。从当代全球化视阈出发对中国油画和艺术的未来的思考,尤其是当代中国美术三重焦虑的揭示,都可以看到一个评论家的大气度大担当。30多年来,毛时安始终活跃在我们时代的文化思想前沿,是上海美协理论艺委会的主任,也是海派美术评论的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今天,毛时安出这本书,是他的光荣,也是我的光荣。从《敲门者》中,可以看到我们这代人的成长——“老炮儿”们的成长。这批“老炮儿”有一种共同的情结,“50后”的情结。这代人为什么为了艺术能无私、能奉献?因为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对社会的感受、从事艺术的经历,使他们能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取得的成绩是多么来之不易。社会给予了他们这么多的机会,这么多的磨砺;尽管是苦涩的,但是壮美的,尽管是悲情的,但是充满理想的、美丽的。

“毛头”是我们美术界的朋友。朋友的心是“通”的。所以,彼此讲的话是“听得懂的” 。朋友讲话“听得懂” ,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苦涩也有共同的心气。是因为,他其实是有学问的,读过很多书,一直在想问题,在琢磨道理。但他从来不摆出一副学问的“谱儿” 。真佛只说家常话。大道直行,把可以云里雾里的艺术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 《敲门者》同时是广大美术爱好者,包括对上海文化有兴趣的读者欣赏当代海派美术的一块良好的“敲门砖” 。当然,也只正在这种明白朴素清楚的言说中,毛时安形成了自己不同于其他美术评论家的灵动而文学化的个人评论风格。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