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回 顾】2013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一)

作者:circleart|发表时间:2016-08-11|阅读(534)|评论(0)| 推荐(0)

2013年,由圈子艺术中心主办、杜曦云策划的《当代艺术与社会进程——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展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学者专家亦或是参观读者,都认为此次展览所呈现的学术价值与思想观念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可以说,这个文献展无论从学术价值还是活动意义来说,都值得让人重新细细品味。

为此,圈子艺术中心将重新梳理《当代艺术与社会进程——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的所有文献资料,并逐一在圈子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与更多的读者一起分享、讨论。


策展人



▲杜曦云


杜曦云,策展人。1978年生,本科学油画,硕士读美术理论。对视觉作品敏锐准确的判断力,对历史和社会背景的重视,是他的鲜明特点。他策划了很多大型当代艺术展,并有很多犀利的文章广为传播。曾主编过《美术焦点》、《艺术时代》、《德美艺刊》等专业刊物,也曾发起和组织备受瞩目的“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评奖”,近年来还担任《成都商报》艺术专栏主笔、《中外对话》的艺术撰稿人等。面对当下艺术界基本常识的混乱,他不断回到原始出发点,澄清基本常识。他强调在国际视野、当代文明的背景中判断中国当代艺术,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中界定文化。


展览前言

人生存在具体的现实境况中,以追求生存和幸福为出发点,在遭遇现实时不断的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从个体的亲身体验出发,发现问题→怎么办→具体的行动→实际效果→发现新的问题……这个过程构成了个体生命的历程和内容,也形成了人类的现实境况。艺术家/艺术作品,是人/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生存在现实中的人,对他的生存体验、思考的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人类的思维方式不愿接受杂乱无章的东西,要把它整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在学科、领域、系统的划分中,把某一类人的某种表达、实践方式定义为“艺术”。随着社会现实的流动变化,“艺术家”和“艺术”的定义,随着具体的现实情境而不断变动。

“当代艺术”作为一个概念,是不断生长、流动的,很难准确界定它。但强烈的时间意识,以及和社会的紧密关系,是它的明显特征。在国际范围内,以研究艺术自身形式规律为主的现代主义艺术,在196070年代完成任务,引发了艺术的终结和解放——生活就是艺术、一切都是艺术。此后,艺术不断向曾经不是艺术的领域拓展、渗透,泛化为“视觉文化”,其影响力逐渐向更多的社会文化领域中渗透。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视觉生产越来越方便、表达交流越来越自由,“当代艺术”的范围和可能性被更加迅速的扩张。

生存在中国本土的个体,欲望、诉求、体验、思考等都被中国当下的现实境况塑造、制约着。同时,这些个体的欲望、诉求、体验、思考等,也在生产、塑造、制约着中国当下的现实境况。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中,现实境况和个体都在流动、变化着,无限丰富复杂。以1979年的“星星美展”为明显标志的中国当代艺术(以前称为“新潮美术”或“前卫艺术”),以个体意识的觉醒为背景,以追求人性解放、个体自由为目的。在这种目的的驱动下,反抗压抑它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文化意识,成为当代艺术的明显表现。30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越来越丰富、多元,它的参与人数和综合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

当代艺术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艺术家是主体之一,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敏感”、“自由”、“创造”是当代艺术的品质所在,艺术家在这些方面是很突出的。他们首先是作品的创造者,以具体的作品和社会互动。很多艺术家又具有多重能力和身份,在艺术系统内部和外部,依然有产生实效的其他行动,比如介入写作、策展、教育、社区规划,以及跨界合作等。当然,他们也可能遭遇到自身的很多阻碍,以及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那么,他们在社会进程中的角色和效果是什么?他们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方面的可能性?

中国当代艺术是复杂、多元的,而且在不断的生长、流动,如同中国的社会进程般,充满了不确定性。本次展览集中于“当代艺术与社会进程”这个角度,选择部分艺术家。为了呈现他们的行动轨迹,以及讨论其中的问题,本次展览采取文献展示的方式。根据艺术家的艺术方向,划分为6条线索:社会结构、底层经验、自我审视、事件互动、时间空间、艺术内外。当然,这样的划分只能是粗略和暂时的,因为当代艺术本身与好奇、冒险等有着复杂的联系,艺术家所关注的问题又往往是动态的,在丰富的方向和领域间流动、蔓延、交织,触发出更多的未知。

 

展览主题线索

 

社会结构 | 底层经验 | 自我审视 | 事件互动 | 时间空间 | 艺术内外

 

展览现场&回顾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