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委员专访:梁越

作者:circleart|发表时间:2016-08-25|阅读(1021)|评论(0)| 推荐(0)



 

 

艺术家

《东方艺术》创刊人

 

19628月生,河南南阳人。198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1989年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北京),《中国现代艺术资料展》(日本东京)。1998年参加《传统反思——中国当代艺术展》(北京德国使馆)。2000年参加《90年代中国前卫美术家文献资料展》(日本福冈),《不合作方式艺术展》(上海)。2007年参加《FCA当代艺术展》(上海),《底层人文----当代艺术的21个案例艺术展》(北京)。2008年在墙美术馆举办《放心广告——梁越的公共图像》作品展(北京)。2009年参加《叙事中国——2009第四届成都双年展》(成都)。2010年参加《中国性——2010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苏州)。2012年参加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项目展《去魅中国想象——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2013年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中国独立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2015年参加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 。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素描卷)。

 

编者语

 

圈子艺术中心作为独立的艺术机构,在展览、研讨以及奖项的运营思路及执行中,始终希望不断改善和提升我们的水平,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因此,我们渴望业内专家和学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甚至批评,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加务实,以期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有所贡献。尤其是在《圈子艺术青年奖》奖项的设置和推进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更加透明、公开、公正,更加能得到业内的普遍认可,都需要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与意见。

 

因此,我们将逐一对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推荐委员会的50位委员进行采访,邀请委员们围绕当代艺术与社会进程、当下艺术生态、未来艺术发展以及圈子艺术中心作为一个民营机构应当如何更好地推动艺术与社会的紧密结合等方面提出看法。

 

▼以下为专访实录

 

圈子:在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的当代,您如何看待艺术的社会作用?

梁越:作用很小,但艺术家应该关注我们的社会现实,不能使当代艺术成为一种另类的游戏和娱乐。圈内的很多朋友经常说,我们的当代艺术创作远没有我们的现实生活精彩,我们的艺术家创作思维枯竭,现实生活令人意想不到,啼笑皆非,残酷无情,黑色幽默……我们应该从这无可奈何的现实中寻找切入点,努力扩大艺术的社会作用。

 

圈子:当代艺术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如何与社会其它专业领域有更好的交流?

梁越:放低艺术的姿态,努力把我们的作品融入各个专业领域,使其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圈子:在摄影器材越来越普及的时代,影像艺术发展是否有新的方向?

梁越:在这个视觉的民主时代,我们的镜头应该多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从个人化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所思所想,尊重自己的真情实感,摆脱人云亦云的局面。技术和器材是手段不是目的,无论是使用手机还是大座机最终目的是创作出感动观众的作品来,“感动别人的前提是先要感动自己”这是一切的基础。

 

圈子:策展人一般与机构合作的比较多,请您谈谈艺术机构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梁越:我们的艺术机构几乎都是盈利机构,天天为五斗米折腰,很难做纯粹的学术活动,而非盈利机构又极其罕见。很多机构开业时雄心勃勃,两三个学术展览办下来就熬不住了,急忙去寻找能赚钱的项目,很难看到哪家机构能一直保持学术品味坚持下来。

 

圈子:圈子一直注重艺术作品的社会性以及所呈现的问题性,因此我们主张在展览的学术研讨成员结构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组成,从社会的角度讨论艺术。

请您谈谈对此的看法。

梁越:你们的想法很好,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会给当代艺术注入活力,当代艺术必须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现实,关注我们的生存现状。

 

圈子:最后请您给《圈子艺术青年奖》提出一些建议。

梁越:从上一届的评选结果看,这是一个难得的当代艺术奖项,国内类似的奖项也时有创立,但大部分都是虎头蛇尾,有钱了开个头,资金紧张了或兴趣转移了就草草收场,不了了之。关键问题是坚持下去,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做事,十年二十年后,圈子艺术青年奖必将是中国当代艺术界一个权威的奖项。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