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委员专访:马 琳

作者:circleart|发表时间:2016-10-13|阅读(1821)|评论(0)| 推荐(0)


 

博士,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管理和当代艺术研究硕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西方现当代艺术展览史和美国艺术制度的研究,以及“艺术展览与策划”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已出版专著《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展览改变艺术:策展的可能性》(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 20163-8月在中华艺术宫举办“展览改变艺术:西方现当代艺术展览史”系列讲座。

 

个人主持的策展项目涉及艺术史回顾展以及绘画、行为与影像等各类当代艺术展。如“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上海),“水+墨:宋钢作品回顾展”(上海),“拓印干旱:王南溟作品展”(上海),“玫瑰花:何成瑶行为艺术的片段”(上海),“中国艺术在巴西”(巴西圣保罗)和“中欧之间:艺术在生活中”(意大利罗马),“图像人类学:Brian Reed在朱家角的驻留与创作”(上海),“水+墨:当代人物画的发展”(上海),“和弦的形式:意大利公共艺术展”(上海),“水+墨:当代艺术中的传统”(比利时  布鲁塞尔)等。

 

 

编者语

 

圈子艺术中心作为独立的艺术机构,在展览、研讨以及奖项的运营思路及执行中,始终希望不断改善和提升我们的水平,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因此,我们渴望业内专家和学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甚至批评,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加务实,以期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有所贡献。尤其是在《圈子艺术青年奖》奖项的设置和推进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更加透明、公开、公正,更加能得到业内的普遍认可,都需要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与意见。

 

因此,我们将逐一对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推荐委员会的50位委员进行采访,邀请委员们围绕当代艺术与社会进程、当下艺术生态、未来艺术发展以及圈子艺术中心作为一个民营机构应当如何更好地推动艺术与社会的紧密结合等方面提出看法。

 

 

 

▼以下为专访实录

 

 

圈子:在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的当代,您如何看待艺术的社会作用?

马琳:关于“艺术介入社会”的观点其实一直是有争议的,其中一个反对观点就认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而应该是政府官员或者搞社会政治科学的人去做。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以结果为判断介入社会的艺术是不是有价值的一种方法?我认为让艺术回到社会之中,其指向主要是针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介入社会的艺术可能会促进社会的转变,也可能只停留于艺术家创作的观念,这是一种作为思想介入社会的艺术,不能单纯从结果来判断。

 

 

圈子:当代艺术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如何与社会其它专业领域有更好的交流?

马琳:通过跨学科的展览和论坛,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

 

 

圈子:在摄影器材越来越普及的时代,影像艺术发展是否有新的方向?

马琳:影像艺术可以走外部的发展线索,比如影像与绘画、雕塑、行为、剧场都可以进行各自形式的结合,在影像之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圈子:策展人一般与机构合作的比较多,请您谈谈艺术机构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马琳:有一个问题值得讨论。随着博物馆、美术馆的全球化进程以及艺术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内一些艺术机构出现一股举办“超级大展”的风潮,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艺术与商业的结合难免使展览有追求商业利润之嫌疑。一旦非营利机构的经营者陷入将展览以市场需求的假设来定位,其商品化终将危害其自身的生存环境。由于“超级大展”面对的是大量的公众群,所以在考虑专业和学术性的同时,也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和趣味,尤其是票房成为衡量一个展览是否“成功”的要素后,这对策展人也提出了挑战。

 

 

圈子:圈子一直注重艺术作品的社会性以及所呈现的问题性,因此我们主张在展览的学术研讨成员结构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组成,从社会的角度讨论艺术。请您谈谈对此的看法。

马琳:在当前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语境下,从社会的角度讨论艺术是合时宜的。我们需要让艺术回到社会之中,而不是在社会之外营造一个非现实的世界。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当代艺术都要讨论社会问题,但在一个有这么多问题的社会,比如环境问题,食品问题,安全问题等,有反应此类社会问题的作品,不是更好吗?

 

 

圈子:最后请您给《圈子艺术青年奖》提出一些建议。

马琳:以艺术介入社会已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发展趋向,而且这种趋向似乎越来越明显,作为展示和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圈子艺术中心和“圈子艺术青年奖”,理应对艺术介入现实的作品做出积极的反应,让圈子艺术中心成为一个讨论社会问题的场所。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