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回 顾】2013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十)

作者:circleart|发表时间:2016-10-26|阅读(1801)|评论(0)| 推荐(0)

主题线索 · 社会结构 · (Ⅰ-09

 

中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东亚大国,因为地理环境的天然封闭和历史文化原因,基本的文化、制度从秦代以来基本定型。数千年间,王朝不断更迭,但社会结构基本不变。当遭遇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渗透后,文化、制度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社会结构在更加迅速的流动变化着,令人难以把握。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需要当代中国人迅速的调整自己,否则就难以适应。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年龄、身份、性别的艺术家,以不同的生存经验和知识储备为出发点,对当代社会结构进行个人的总结、归纳。

  

┃印定才

 

1977年出生于四川岳池

2006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2007年至今工作生活于北京          

 

收藏

公共装置作品“图书馆入侵” 重庆渝中图书馆收藏

装置作品“帝国台词” 西门子家电艺术中心收藏

 

个展

2011 “时转境移”,捷克驻华使馆Embassyart艺馆,北京

 

群展                 

2012 “中韩当代艺术展”,首尔,韩国

2012 “新维度:中国青年当代艺术”,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莫斯科,俄罗斯

2012 CAFAM未来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2 “引爆——cyap汇报展”,世界财富中心展览中心,北京

2012 “回应——对社会现实的反弹”,圈子艺术酒店,深圳

2011  成都双年展,成都

2011 “经验的互证”,西门子艺术空间,北京

2011 “城市图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2010 “时态- 当代艺术交流展”,嶺空间,重庆

2010 “作为生命的艺术”,乐山

2010 “乡村教育计划”,北京

2010 “图书馆计划”,重庆市渝中图书馆,重庆

2010 “现实的游牧”,ESSE 艺术空间,北京

2010 “冷形态”艺术展,CCC 艺术中心,北京

2009 “临时”画展,Scola 艺术中心,北京

2009 “零零散散”画展,四川大学美术馆,成都

 

艺术家简评

民主、宪政,作为“普世价值”的重要体现,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制度遭遇时,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现象引发非常多的讨论。印定才用平静的基调对各个国家、地域进行对比,呈现其中的具体差异,对人性的审视也隐藏于其中。

 

 

代表作品

 

油画作品

 
▲天堂 60 X 60cm 布面油画 2007年

▲聚 60 X 60cm 布面油画 2007年

▲两颗橡树 2011年 布面油画180×210cm  

▲神曲 210 X 180cm 布面油画 2011年

▲无题 2012年 布面油画120×100cm

▲微笑 2012年 布面油画120×100cm   

 ▲美丽的箱子-乌坎村 110x140cm 布面油画 2013

▲时刻-周公 140x110cm 布面油画 2013

▲时刻-蒋公 140x110cm 布面油画 2013


装置作品

 
▲辩证法的尴尬 2007年 《自然选择》英文版 复写纸抄写 20cm×28cm×215


“辩证法的尴尬”作品说明:用复写纸抄写英文版《自然的选择》一书的单数页。双数页的原来文字与单数页的“镜像”文字互相“映衬"。

 
▲时间的阅读20cm×28cm×309 2007


“阅读”作品说明:
对《自然的选择》一书按照时间每天多放一页与空气“接触”,并用定画液固定,每天随机把某页面上的个别文字上的灰尘除去。直至书的每一页都接触到空气。该英文版《自然的选择》总共256多页,最终用时256天。

▲栋梁 (展场) 2010年 自制纸砖、方案实施现场80×80×350cm

▲“入侵2”2010年 方案实施

▲帝国台词 2011年 废纸浆,火柴59×46×3cm  

▲艺术是无害的乌托邦 2011年 废纸,霉菌

▲投票 展览现场1

▲投票 展览现场2

▲投票箱 60x50x25cm 2013年

▲投票箱 作品材料-自制纸砖(8cmX9cmX n)


纸上作品

▲“偶像6”2008年 废纸、墨水 10cmX10cm

▲“空气”2009年 50cm×60cm,废纸 水性墨水,2009

▲“资本论”2009年 废纸、墨水 25cmX25cmX2cm 

▲“自然选择”2009年 废纸、墨水 25cmX25cmX2cm 

▲“366天”2010年 废纸、墨水 6cm×8cmx365

▲神奈里冲浪图 136X 78cm 自制纸,墨 2011年

艺评

 

社会游戏

印定才

 

我尝试收集、破构日常中的琐碎文本:报纸、书籍、票据、凭证等。但这些给我以一种复杂的情绪:历史的(或者现今的)文化话语对个体产生压迫感,以及个体试图抗争而又陷入建构的泥潭。这种辩证法的尴尬正是我感受到的真实存在。

收集、破坏文本的碎片,变成了另一种形态的纸浆,但这却也成为尝试建构个体系统的社会材料。最终,在社会游戏中的个体并没有抗争什么,我们只是在制造另一种不断“被质疑”的现实。

 

 

 

将一部《现代绘画简史》与一部《中国绘画史》被丢进洗衣机里搅拌两分钟,搅拌后的纸浆作品成就了黄永砯的悖论:“洗并不是让它变得干净,而是使它更脏,更混杂”。而把社会学问题放入知识系统中“搅拌”,这是印定才呈现给我们最迷人的思考——扩散而系统的思辨。

印定才有身处中国快速变化与问题并存的现实境遇,也是世界知识与信息轻易获取的受益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印定才构建了一种“产品”似的艺术思辨:以“产品”的方式实践其艺术思考。知识与现实(也可能最终成为知识)是其“产品”中的社会材料。经“搅拌”后的“产品”获得介入文化的身份,而“搅拌”本身实现着艺术家虚构的系统化的文化价值。

 

人自身也是一种参与社会游戏的社会产品。同是,人又积极地在社会游戏中疯狂地制造出超量的产品——当然也有不符合“标准”的次品和垃圾。印定才既怀疑地实施“产品”的正向生产,也小心翼翼地警惕着社会材料到人的反向可能性。最终,我们发现人类其实并没有走多远。我们积极构建的反过来也在重构着自身,我们努力的建设企图同时变成了一种减毁力量,我们长途跋涉追寻的殿堂正在我们头顶嘲笑着……

 

印定才的纸上作品《石头-枕头-柱子-殿堂》传达出其对此项目的多维度建构。在圣经故事中,雅阁实现了石头到“殿堂”的转变;而在艺术思考中,印定才以复杂而冷静的心理审视着石头到“殿堂”的人为历程。从亲历汉白玉采石场到民间石雕艺人底层生活的体验,从国家机构、集体企业到个人家庭对狮子等的拜物寄托,从杂草乱石到文化意识下的石边橡树(博伊斯的社会理想),从悲鸿之狮到层累造就的民族寓言……这体现出艺术家宽阔的思考维域。

 

在印定才的近期装置作品中,曾经承载过多人类欲求的汉白玉石材确是由无数被使用过的塑胶手套构成。“手套与狮子的媾和或许是一种不成立的伪证——正如只见其表不现其形的低廉的已使用过的软手套一样:我们只能臆想着曾经的温暖;为表达虚幻荣耀的恶俗的石狮塑像骄狂地建构着虚无缥缈的‘殿堂’(神话般的乌托邦)”。在《栋梁》这个重要的装置作品中,我们曾经被自豪的“社会砥柱”与“社会栋梁”却是由一块块纸砖砌成——用废旧文本材料转化而成的纸浆混合垃圾制作而成。这样的作品在其《图书馆计划》中得到了进一步延展:使用图书馆废旧文本制作的纸砖筑起一面“现代化”的高墙。在与其交流中,艺术家指出:“用废旧纸张做成纸砖或手工纸是多种意志的集合体,是带有公共意识属性的产品。在作为交流的平台时,这种产品成为寻求获得重建公共意志的个人权杖与神器。每一个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挥舞着它,成为泛达尔文的社会生物进化论的实践者。”

 

印定才的前期作品也展示出其一贯的思考。创作于2007年的作品《辩证法的尴尬》是一件有意义的实验性作品。艺术家通过手工机械劳动的方式介入艺术思考:使用复写纸抄写《中西方哲学辞典》。由于原版中英文的对照,在通过艺术家的复写纸抄写后,单页纸张背面呈现出正面的镜像,而正面的中文镜像与背面的英文正像互相干扰而失去阅读的意义。在经过艺术家枯燥的劳作后,这样的悖论思考呈现给我们的是冷静的反思。2008年的《366天》是艺术家历时一年的实验作品:在自制纸上记录下中国的神话故事(山海经)。收集、分解与重构日常中的琐碎文本(报纸、书籍、票据、凭证等),转化成另一形态的纸浆——这成为尝试建构个体系统的社会材料。艺术家的实践给我们一种让人深思的悖论结局:“最终,在社会游戏中的个体并没有抗争什么,我们只是在制造另一种不断‘被质疑’的现实”。

 

鉴于印定才对社会、文化、艺术等的综合框架思考,把单独作品剥离于其整体的艺术构架是没有意义的。他的创作与思辨给我们呈现出了具有延展性的新艺术面貌:网状知识信息与思考中达成聚集似的力量。我们期待他持续思考获得新的力量。

 

 

时转境移

                                                                                   

北京昨日降下今冬第一场雪。冰雪覆盖了整个花园,大地装点一新,万物得以滋润。双颊虽不堪寒风侵袭,心灵却倍添温暖,而雪花,随即又消融化去。一时之间,这座城市变得宁静而安详,在纷飞的雪景中凝神屏息,驻足回望。“一个公园有自己的冬天”,诗人北岛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在我看来,公园是欣然愉悦的。就像人们热爱这短暂美好的冬之景象。并不单单是审美情趣而已。清新、纯净、空灵、质朴,这转瞬即逝的光景,宛如一场绮丽的盛宴。与第一场雪的不期而遇,如梦幻般饶富意趣。它再度给予我们希望之光。当我第一次见到印定才的绘画时,我联想到黎明时窗面上莹薄的寒霜。我不得不屏住呼吸,生怕呵出的热气会令它们消融殆尽,散做一滩冰冷的露水。它们似乎纤弱易碎,却又极为自然,仿佛与无边的幻想紧密相连。它们的到来承载着欢乐,也预示着离别。就像这初雪一般倏忽而逝。

 

印定才并不仅是过程转变的见证者,更是一位积极的参与者。他观察并捕捉人类世界与时光变迁的关联。带着一种美好的旧日情怀,他掀起一轮波涛,令那些昨日已消失的符号焕发新义。他不希求得出任何戏剧性结论,只是客观地探究人类之间、动物之间的关联。在其绘画与雕塑作品中,还渗透着艺术家不断变化的感受。他亦不止乎于单纯地描述与刻画,他还积极行动,参与,以成为进程的一部分。像“时间”这位魔术师一样,印定才试图转化事物的实质,并赋予事物以全新的形态和意义。在他整洁谦逊的工作室里,大量旧报纸经过独特的解构方法,重构为吸收新知并反映当下动态的全新纸上作品。而上百双废弃的橡胶手套与硅树脂材料结合而成的透明之狮,则是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这一象征着威严、力量和权利的传统符号。这一系列转化,与自然演变本身,其实并无二致。

 

在印定才周围,无时无刻不流淌着一种奇特的静谧。他的作品充满了沉静的张力,与他本人性格相一致,作品始终以温文尔雅的姿态存在。它们既不张狂叫嚣,也不挑拨触怒,以温和而纯粹的方式娓娓叙来,却屡屡引发观者深思。他们默默地传递着信息,绝不强迫观者颔首认同。这些作品以目标不确定性作为切入点,深刻反映出人类命运与灵魂的复杂性。印定才从理解的角度洞察世界,探寻自然规律及其非凡的特性。他的艺术表达应得到关注。这种表达源自一种极纯粹的状态下对深奥义理的不懈追寻——亦是画家、艺术家本人身体力行的真实写照。

 

 

利博尔·塞奇卡

2011 12 4 日,北京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