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明代庆王陵墓志情系韦州终其愿

作者:wycd156625245|发表时间:2017-01-18|阅读(6553)|评论(0)| 推荐(0)



       宁夏同心县韦州镇西三公里处的罗山东麓,坐落着一处明王陵,这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六子朱旃及其子孙们的陵园,当地人称“明王陵”或“明庆王墓”就埋葬在此。

 

       据明王陵图册记载:葬在这里的有明代皇帝亲封的庆靖王、庆康王、庆怀王、庆庄王、庆恭王、庆定王、庆端王、庆宪王等九世亲王和一位端和世子,以及庆藩王分封的真宁王、安化王、宏农王、丰林王等诸王的陵墓和嫔妃们的陪葬墓。其中庆靖王正妃孙氏,是永乐八年(1410)最早埋葬在这里的,距今已有600多年。

 

       1967年,韦州周新庄村为了用砖,派人将村西南的一座明王陵墓拆毁,当宁夏博物馆闻讯立即派人赶到时,整个墓室内早已空空如也。考古人员进去后发现只剩下“大明庆靖王圹志”一盒。墓志方形有盖,长60厘米,高30厘米。志盖正中阴文楷书竖镌“大明庆靖王墓”六个字,四周刻有云龙花纹,志文1822个字,简要记述了朱木旃生平及“令德孝恭,乐善循理”等功德。

 

       根据墓志铭考证,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章将其第十六子朱栴封为庆王,王府设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乡罗山附近。明朝庆靖王朱旃,一生与罗山结下不解之缘。

 

       朱旃(13781438),洪武二十四年(1391)册封为庆王,封地庆阳(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后“自庆阳徙居韦州,居之九年”。洪武帝命朱旃领延安、绥德、宁夏、庆阳军务,因粮饷未就,而驻守韦州,因韦州离延安、绥德、宁夏、庆阳位置适中。朱旃从庆阳移居韦州罗山,建造宫殿,作为庆藩藩国,一住就是九年,后来奉命迁徙移住宁夏城,由于喜欢罗山,移住宁夏城后还多次向洪武帝提出返回罗山居住。1426年,朱瞻基即位,即为宣宗,年号宣德。已在宁夏(银川)居住了25年的庆靖王朱旃,回不了江南,却仍念念不忘“干燥凉爽,风景秀丽的同心韦州。” 宣宗刚即位头年,庆王就向宣宗提出想迁回韦州居住。《明实录》记载:“洪熙元年(1425)十月甲午,庆王旃奏;洪武中自庆阳徙居韦州,洪武三十四年十二月复令移居宁夏,宁夏卑湿,土碱水咸,请仍居韦州。”宣宗复书曰:“承喻欲移韦州,非敢违盛意,但嗣位之初,国家之事一遵皇祖之旧,不敢辄有逾越,叔祖且仍居宁夏而往来韦州,庶免人言。”庆王朱旃以宁夏卑湿,土碱水咸为借口,欲移居韦州居住。宣宗却尊敬且客气的用初即位,不敢违抗皇祖之意,婉拒了庆王朱旃移居韦州的请求。

 

       庆王朱旃为何对罗山情有独钟呢?远观罗山东麓地形,酷似一尊面东而座的巨佛,山上的云清寺,恰似巨佛的中心,正可谓“佛心怀古寺,古寺藏佛心”的绝妙境界,从而使人不难理解庆王朱旃为何要将庆府小朝以及后来祖辈坟墓择于此地的良苦用心。庆王朱旃在宁夏居住36年,没有选择贺兰山作为王府葬第,而是选择了韦州的罗山作为王府陵园。正统三年(1438)八月初三,庆王朱旃去世,遵从他的遗愿,将朱旃葬于韦州罗山。

 

       现在的明王陵多为庆王及其王妃、子孙王墓。陵区的墓冢多用黄土夯筑成的陵台,四周修筑陵园,庆王朱栴墓除用料的质地和规模略逊于北京十三陵中的明万历帝的定陵外,从构建、方位、布局和十三陵的形制则基本完全相同。

 

       王陵区还先后出土“庆庄王圹志”、“庆靖王从妃汤氏墓志铭”等。通过墓志与宁夏旧方志的补证,对王室世袭有了完整系统的记载。

 

       如《宁夏嘉靖新志》提到朱旃有4个儿子,但“大明庆靖王圹志”却记载有6个儿子,这为研究明初宁夏地方史和庆靖王家族世袭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此墓志现收藏于宁夏同心县文物管理所。198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宁夏同心韦州庆王陵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