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齐白石的幽默

作者:汪刃锋|发表时间:2014-01-24|阅读(5887)|评论(0)| 推荐(0)


     弗罗依德说,幽默是“童年的复现”——不失顽皮的童真与谐趣。但幽默也是智慧和灵性的结晶。


     齐白石晚年的作品(尤其是人物画),常能令人捧腹,令人笑而回味。他的幽默来自丰富的阅历,对世事的解悟。典型作品之一是画玩具不倒翁。作于1925年的一幅,画正面,大头,小纱帽,白鼻子,小眼上视,嘴角下撇,一副空虚、自负的神气。老人题诗曰:“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笑君不肯打倒来,自信胸中无点墨。”白脸、白扇、黑袍,庄严肃穆,神气活现,却是“胸无点墨”的小丑。诗画描述一表一里,一正一反,寓庄于谐,让人感到画家(诗人)盱衡世事的洞察力,而适当的漫画手法和妙趣横生的诗句相配,把腐败官僚的丑陋以玩笑的态度揭示出来,竟是如此的轻松。

     同年的另一幅《不倒翁》画背侧面,低头斜视,纱帽顶在头上,给人的感觉是滑稽。题诗曰:“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乖”字妙极,符合玩具身份,又倾尽了轻蔑与嘲笑。末句把“有官阶”和“无肝胆”联系起来,造成的反差和双关语,寓讽刺于戏谑,活现出老人的幽默天才。 
 
     1951年,91岁的老画家创造了另一模样的不倒翁:正面,眼神锐利,八字胡粗大,略似真实人物。诗题也变得激烈了: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此诗综合并变异了前两诗。原来说“笑君不肯打倒来”,现在直写“将汝忽然来打破”;原来说“虽无肝胆有官阶”,现在说“通身何处有心肝”,并点出“泥半团”真相。比较起来,增加了玩笑性(忽然打破)和讥诮的锐利,富于喜剧效果。 
 
     齐白石还喜欢画各类搔背图。1928年曾画一秃顶老者,自己用痒痒挠搔背,其情状,足以引发观者的痒意。1936年,白石蜀游,为四川军阀王治园作《钟馗搔背图》,描绘一个小鬼给钟馗搔背。题诗曰“这里也不是,那里也不是,纵有麻姑爪,焉知著何处?各自有皮肤,哪能入我肠肚!”绿脸小鬼双手搔挠,也搔不到痒处,钟馗急得胡子都飞了起来。为别人搔痒总搔不到痒处,侍候老爷的小鬼并不好当。诙谐的画面,口语般诗句中的理趣,使人愉快,也使人得到启迪。 

     齐白石能画人像,但不画自像画,只喜欢画带有自写性质的有趣人物,著名的有《人骂我我也骂人》《老当益壮》《歇歇》《却饮图》《醉归图》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呈现一个童心未泯的老者的情状和自我意识。《人骂我我也骂人》有多幅,以1930年所作为最早。那时,齐白石常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他不愿与人直面论说是非,而采取“一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的超脱态度。他在北平艺专上课,课间总是坐在教室一角,不去教师休息室,以避人口舌之锋。但心中不平,难免在画中、诗中、印中有所流露。印文“流俗之所轻也”即一例。《人骂我我也骂人》是这种情绪的另一种表达,画一老人正面坐,一手旁指,表情或皱眉,或怨怒,或淡然有笑意。题“人骂我我也骂人”或“骂谁”。被人骂而还之以骂,本乎自卫本能,是人类关系中最普遍的现象,艺术大师也像普通人那样坦陈“骂人”,让人感到出乎意料的真实和痛快,构成幽默感。“人骂我我也骂人”和“人骂之,一笑”从不同方面陈述了老人的性格,“我也骂”是情感化的,“一笑”含着些理性控制,而笑着说“我也骂”,则近于智慧的超脱了。此外,这些画作与题句,都带着儿童般的率真,观者感受的,首先不是“骂人”的态度,而是毫不掩饰、近乎幼童心态的粗率性格本身。齐白石晚年,常把自己的纯真化为审美对象,他曾刻过一方印,印文是“吾狐也”,并刻边款加以解释:“吾生性多疑,是吾所短。”公开告诉人自己像狐狸那么狡猾,有点像孩子说“我心眼可多呢”,人们在童真面前,总是可以得到精神舒解的。 
 
     《却饮图》描绘饮酒与推却。两位老人对饮,执壶者还要斟酒,却饮者喝晕了,摆手示意说“唱够了”。题曰:“却饮者白石,劝饮者客也。”原来是他请客人唱酒,到后来竟宾主颠倒,劝饮者反被劝饮!《醉归图》作于四川,那时白石携夫人胡宝珠及幼子齐良年作客成都,常有人请吃酒。图中画一小儿扶老人醉归,题“斯时也不宜醉,先生不可醉倒”——分明已经醉倒,还说“不可醉倒”!《也应歇歇》描写一个伸懒腰的老者,好像在劝慰自己“也该歇歇”。齐白石的勤奋是有名的,曾自比为日日耕耘于“砚田”的老“牛”。

     70岁那年,其得意弟子、55岁的瑞光和尚圆寂,他到莲花寺哭奠了一场,回到家中还是难过得很,心想:“人是早晚要死的,我已是70的人了,还有多少日子可活?这些年,卖画教书,刻印写字,进款却也不少,风烛残年,很可以不必再为衣食劳累了。”但他终未息肩,依旧马不停蹄,好像身不由己,欲歇不能。他刻了两方章自嘲:一曰“苦手”,一曰“有衣饭之苦人”。他心中有两个声音,一个说“该歇歇了”,一个说“还得干下去”。意识到生命的矛盾性,他感叹,忘记或暂时忘记它,便一心一意地工作。人生这最普通的矛盾,一旦和生命意义联系起来思考,就发人深省。在《也应歇歇》背后,包含着生命历程的悲喜剧。 
 
     《老当益壮》表现生命的另一面:积极向上,不服老,不认输。画中老人挺腰举杖,一副“英雄”状。但其姿情与年龄的矛盾,如儿童欲作大人状,令人哑然失笑。生活中的白石老人沉默寡言,画中的自我却充满天真。《耳食图》出自一个历史典故。《史记·六国年表记》说轻信传闻的俗学浅识如“耳食”,“耳食”便成了盲听盲信一类人物和行为的代称。白石以此典作画,通常都是描绘一个老人用餐,却举筷向耳边送去。桌上摆着一杯、一壶、一盘,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题“不知其味也”。生活里做事不得要领、不着边际的人到处都有,但此幅之着意不在讽刺,而在幽默,让人在获得愉快的同时有所省悟。 
 
     齐白石还喜画《挖耳图》。通常刻画坐姿老者,一脚踏凳,一脚踩地,一眼睁,一眼闭,作挖耳状。《挖耳图》不过刻画人的自在状态,没有寓意,不过有趣而已。在现代社会,人的自在状态被“人格面具”(扮出的社会角色状态)深深地掩藏了,对这种自在状态的欣赏,至少能获得暂时的自由感。白石老人的生动描绘,也许并非自觉地暗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 
 
     齐白石艺术的幽默与智慧,与他的丰富经历、农民特质有相当关系。其题《夕阳渔村图》云:“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它门外有斜阳”,表达的是一种农民式的怡然自足。一次门人为他画像,观看者说不似,他反倒高兴地作了一首绝句,说“笑倒此翁真是我,越无人识越安闲”。“越无人识越安闲”是大陆农业文明派生的意识。白石晚年有一闲章曰“寡交因是非”,寡交与自足相表里,而农民式的幽默与自足又相关联。

     这使人想起一位西方学者的话:孩子比大人笑得爽快,笨人比聪明人爱笑,老百姓比达官贵人爱笑,天真纯朴的人比矫柔做作的人爱笑,善良的人比记仇的人爱笑。我不知道齐白石是否爱笑,但相信这些话有助于理解他的幽默感。

open dating for married My wife cheated on me
viagra watermelon viagra size change viagra success story
wife cheat story reasons women cheat on their husbands redirect
read here abortion pill greensboro nc abortion chicago
i dreamed my husband cheated on me why do women cheat married men dating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