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学问与国画

作者:黄莱|发表时间:2014-02-22|阅读(2312)|评论(0)| 推荐(0)
    当下,追求学问值,既是荣耀又实惠的一件事。那些象征着与学问的博士、教授、博导等,着实让世人羡慕不已。在国画界,也是如此,持这种尊号的人不少,他们代表着画坛的精英,有的为了更能显示出学问的尊贵,画界往往还要给他们再冠以“学者型“画家的称呼,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体现出“学问”所带来的学术含量。这些尊称为“士大夫”们赢得名和利的同时,也为那些徒有虚名无真才实学的人提供了一块“遮羞布”。
 
    时下,文化的危机导致了学问热。画家们都想为自己贴上有学问的标签。所以追逐高学位、高职称的人越来越多,(成了世界之最),其目的是为了自己的作品增添附加值,图得个学者型的称号。中国画自身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潘天寿称其为“文中之文”。足见,学问对中国画来说是何等重要。没有学问,肯定当不了中国画家,历史证明,优秀的画家都是有学问的。但同时历史又证明,光有学问,也不等于就能当个好画家。学问与绘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范畴,其作用自然也就不一样了。中国画能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代表,它是多种精神层面的本体多要素集合而成的一门大艺术。其学问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文化知识结构,有的是专业知识构成。它同国画中的本体要素一样都是必备的硬件,是重要元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学问(知识)只有通过智慧烛照绘画生命之中,知识才为绘画输入了活力。这智慧的烛照是涵泳于另一种“学问”,是古人说的“生而知之,自然天授”,是非性灵廓彻者,为易证入的大学问,这门学问才是决定成其“家”的统其关键,此虽有唯心之嫌,却也不妄说。这正是本文所要强调的。这个学问是“上苍”赋予的,是人力不可为的,是天资、悟性、灵气等“玄素”,属深奥微妙的“玄”学。这门玄学的学问才是真正成其为家直至为大家的关键所在。

   艺术是一种非语言(知识)说的清的不可名状之物,特别是中国画艺术,它有很多违背常规常理的地方,包括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甚至还有点歪打正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它不是靠什么知识技能培养出来的。它最靠近哲学,哲学是中国画的重要基础,是旋学的“嫡生仔”。历史上伟大的画家,都是奇者荡迹。他们思想‘奇’、行为‘奇’、放荡不羁、没有成法,用智慧烛照知识,润泽‘生命‘,以顽强、执着的生命力,颂扬了‘生命’的本真意义,创造出了一幅幅奇异而瑰丽的“荡迹”作品,因而被世人誉以“痴”、“疯”、“癫”的“雅谑”绰号,这些人天生就是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活着的。他们灵魂深处都有一颗被“玄”化了的心灵状态。因而他们对艺术的感悟、创造的才能均有过人之处。以至在常人眼里他们成了“不正常”的人。现代画家中,只有象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寥寥几位学问(玄学)绘画俱佳的大天才才能赢地画坛大家的尊号。还有那些真正的名家们,也都是靠着自身的天赋和超常人的艺术才能,立足于画坛的。而并非是知识堆积的,所谓“学者型”就能做到的。若把艺术满分计算,学问与后天的努力即使达到99%,那剩下的0.1%就是属于个人的天赋,缺失了这0.1%就无法攀登到艺术的顶点,没有这0.1%,99%的努力,可谓功亏一旦,也就失去了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纯粹意义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绘画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取决于文学修养.”这话似乎有些道理,但深究,不全是道理,还是有是偏颇.且不说画画从来都没有到”一定”的时候,画无止境.就是技巧,也是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何况绘画.文学修养再高也不可能安排绘画的命运,绘画的发展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否则每个文学家都是画家了,即使哟的文学家有绘画才能,但严格地说,与真正意义上的画家相比,也只能说是多才多艺罢了。学有专政,术有恒数。说到这,让我联想到近年媒体常报道的作家与画家举行联谊会的事,这种活动旨在使作家的文学气息传染给画家,画家的技艺传授给作家,以示互补、取长补短。这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倒也没什么。可是媒体报道中说到,这是提高画家创作才能的一种途径,就显得有些荒唐了。据说还引得不少地方效法,这真是一种误导。还有国画中题诗的问题,诗画合壁是文人画的特点,也是中国画特制的一种表现,本应加以发扬。但以此是否会写诗,作为衡量一个中国画家与无学问的一个标准,我个人觉得,不敢苟同,值得商榷。因教育时代背景的不同,当代人很难都学会做诗,尤其是古代的格律诗。古人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这说明二者是不可替代的,都能达到殊图同归的艺术效果。这里可以举历史上典型的二个画例,来说明诗与画的隶属关系。如八大山人的作品,多一笔嫌多,少一笔嫌少,一切都是那么恰如其分。如此精练的意境,一切尽在不言中,和需诗文再来凑合呢,在他的作品里永远只有“哭之、笑之”落款,再也没有多余的文字,而这“哭之,笑之”,苦笑不的寓意已蕴含了他所有的矛盾和苦痛的心态。若再用诗文跋扈之类则无异于画蛇添足。再看徐谓的作品,徐谓是每幅画必题诗,他那淋漓尽致的笔墨似乎永远都抒发不了他心中复杂的情感,正所谓画不够,诗来凑。但徐谓的诗是心灵的喷发,他的诗同他的画一样诗画搭配相得益彰,相互辉映。跟八大山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诗与画都是真请的艺术流露。关键在于有的画适合题诗以深化意境,有的画则未必,故不必一律强求。一切根据画面的意境来决定。现代不少画家,为显示自己的“学问”,无病呻吟,或套古人、别人的诗句以充斯文。作为个体行为,无可厚非,若一定要扯上学问的雅号,厚此薄彼,则大可不必,做诗与否不是作品优劣的决定因素。上述的这些现象,本不足为提,明人自有论断。但在学问价值热的今天社会人们很容易以为绘画对学问知识的依附,甚至是依赖,导致绘画价值判断的失衡。而忽视了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最为本质的一些问题,这不能不说。

    我们很多的博士、教授的确很有学问,也很有理论知识,他们从事理论研究或鉴赏之类确是专家。但要搞艺术创作“特别独创”就不必苛求。知识学问同绘画自然属性一样,都是其前提。尤其是中国画艺术,它有许多特制。其中重要的人的心灵是否有“玄”化就是一大特征。石涛说:“天之授人也因其可授而授之,亦有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这天就是人的灵性,是非性灵廓彻者,未易证入的玄化心灵。大授者其心灵玄化,而被“天”所授之,因此,灵性的玄化是“外师造化”,能否“中得心源”实现物我两忘境界的关键所在,这种境界的获得就必须长期对造化物进行“究照”和“坐忘”的功夫。方能达到这种崇高的艺术境界。“究照”是对绘画本题画论以及相关领域的艺术进行研究和赏析、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经验,才能不断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并用生命智慧来关照它、并诉诸于直觉的。这种才学的积累与提高,若没有虚灵的空间,与道和有的虚静状态,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只有通过“坐忘”的功夫,去“克已”“无我”不以心役。使感知专致,控制思虑之不为任意的梦想,用虚静之心去体认把握艺术精神的主体、创造一种从容、平和、畅适的心灵状态,才能灵光闪现,独创意境直达“窥意象而运斤”的理想境地。这种长期寂寞修为的心灵玄化过程,也是智慧不断地在‘生命’中涌动的过程,更是一种意志和品质的磨练的过程。它太难了。古今中外,忘而却步者和行百里路半九十的大有人在。因此,小知小授者由于悟性不高,灵气不足或一味地冥思苦想。有的虽也耐得住寂寞,一生辛苦,但终因心灵未被玄化,则无法窥见到艺术殿堂深奥微妙之境。
 
    玄学的精神可以说是渗透到中国画的所有层面。作为物质媒介的技艺也不例外。技艺也有被玄化和不被玄化的两重性。被玄化的技艺,往往是心灵的派生物,随心灵的变化而变化,“适我无非新”(王羲之语)是不断创新的技艺。是技进乎于道达到自由解放与心灵合而为一的技艺。不被玄化的技艺,固守传统、程式化、类似化,只有依附,依附前人或别人,充当“搬运工”。这些都是因为悟性、灵性的缺失、而被排斥“玄”外的。这类作品在现实中占很大比重。故技艺非常重要,它是实现有意境作品的唯一手段,否则一切思想要素都是无从谈起。但由于文人理论家心理作祟,技艺的重要性长期不被理论家在文章中应有的呼吁。一部美术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技法的创造史。中国画之所以为中国画也是技艺积累的结果。

    当然,前面综述的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学问与国画之尖的从属关系,是探讨创造一流艺术作品所具备的特制问题。不作一般性而论。一般的国画作品不在此探讨范围。现实中,学识欠缺、或不具备应有学问的“画家”比比皆是,我曾在一些文章中提到过要加强“画外功夫”,指的就是要提升画家的文化修养。这是作画者必备的前提,也是对浮躁社会下不静心读书的一种矫枉过正。但是,单纯为谋取名利而追求“学问”值,则不免又会陷入另一种误区。把学问作为“挡箭牌”,实则是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价。这在价值与信仰多重失落的今天社会,不能不说是个悲哀。

    世上不乏博士、教授、甚至博导,况且这些头衔靠人力后天争取来的。而伟大的画家,伟大的作品,就决不是仅是人力后天所可为的。伟大的作品,出伟大的画家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民族所期待着的。
married men who have affairs why people cheat open
open click My wife cheated on me
wife cheat story go redirect
wife who cheated how to cheat on husband
how to get abortion pill online open abortion clinic in chicago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