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浅谈道法自然与国画创新(上)
早在公元前二十八世纪以前,中国就产生了最初的象形文字,那是在伏羲时代,最初为了交流记事,人们用结绳的办法记下已经处理过的事和待办的事项。到了黄帝时代,人们使用了一根刻有记号的木条,被称为“书契”,在进行交易时双方各执木条的一半。人们看到了鸟的脚爪,动物留在地上的脚印,树木投下的荫影,就把它的形象粗略地刻在木条上,这些图象逐渐成为初级的象形文字。而随着生活内容的复杂化,创造出更多的文字来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必然。后来文字又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之为“甲骨文”。在公元前八百年文字又刻在青铜器上,有了大篆。许慎的《说文解字》于公元一二○年间问世,书中通过原始的形象绘图,指事绘图、形声绘图、会意图等图例,书中说明了古代汉字是如何形成的。充分显示中国汉字均以实物、实事为基础行成的,人人一看就明白,是源于自然和生活的。
为了便于象形文字的书写,毛笔产生了,它的笔尖用各种动物毛发制成,如羊毫、狼毫等,笔尖软而富有弹性,书写时可随心所欲。笔杆则用竹子做成。而用于书写的黑色墨汁则用天然矿物颜料制成,属水质颜料,触水即融于水中。唐代以后,制墨技术逐渐扩大,形成了松烟、油烟、油松等多种品牌。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在原始的上古时代,用于书写的材料是甲骨、竹简、木简等,战国以后盛行缣帛,汉代时仍沿用。虽然竹简、木简比起甲骨文的刻写方便,但阅读和携带仍觉笨重,而缣帛轻便却昂贵。因此,到了东汉时期蔡伦首创用植物纤维造纸,称为“蔡伦纸”。到了唐代精美的宣纸成为贡品。宋代宣纸被列为文房四宝之一。宣纸产生于安徽省径县,以青檀皮和稻草为原料,宣纸选料精密,青檀皮以从生长两年的青檀树上剥下的树皮为上品。稻草须沙田所长,以上年收割的稻杆为佳。檀皮的比重决定宣纸的韧性和拉力,稻草成分决定宣纸的柔软程度。宣纸制成,它具有洁白细腻、柔韧坚劲,吸水性极强,耐腐抗蛀,久不褪色等特点。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蘸上清香的墨汁,在宣纸上书写、画画一次性完成,可显现出“笔走龙蛇”之势。
颜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