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龙马神韵探微――画马心得

作者:颜敏生|发表时间:2014-03-12|阅读(6436)|评论(0)| 推荐(0)

    我自幼喜爱马,对马情有独钟,收集了许多马的书籍,画册,以及各种工艺品。马性格温和,体态俊美,吃进去的是草,食的是粗糲、粗糠,而奔跑发力时速又达四五十公里,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精神,为人们赞美颂扬。马即能观赏,又能拉车运输、犁田、可骑乘、可打仗。马在人们的意识里,和至尊无上的龙几乎是并排的,有“龙马”、“天马”的美称。马还被拟人化,日行千里的“千里马”,比喻杰出人才的“伯乐相马”,象征民族尊严,国力强盛的金戈铁马。



《愿得春风吹更远》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喜爱马,从出土的文物看,最早表现马的作品出现在甲骨文上。后来的青铜器马的形象被结合在比较复杂的图案中。汉代画象砖上的马朝着反映现实的造型艺术跨了一步,马更矫健,夸大滚圆的身躯,头部略小而尖,双目圆滚传神,张大嘴和鼻孔,嘶鸣奔驰,显得威武雄壮. 汉画象砖马的造型特征对于后历代画马的画家产生了影响。如唐代画马大家韩干。韩干的工笔画马,笔力劲健,多膘圆体壮,骨肉兼济,寓飞扬神骏于雍容沉静,开创鞍马画一代新风,有许多传世佳作如《照夜白图》、《牧马图册页》等。
   

     北宋国防松弛,马政不及唐代,使鞍马画一科无甚发展。
   

     元朝统治者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马再次成为元代的主题。元代画马具有画马是为了画人,借物兴怀,讲气节,敬品德。龚开《高马小儿图》便是一例。明朝的李日华曾写道:“《高马小儿图》亦出意表,盖圣予抱历落忠义之气,父子陷胡,能目皆异类,特作此诙谐之技,以宕胸中耳。”既借画“瘦”马,表示亡国之痛。
   

     到了明代,山水花鸟画大发展,画马几乎无人问津。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事多战事画马又成了宠儿。
   

     在近代中国画坛上徐悲鸿画马有口皆碑。他画马是在形体解剖正确,线条遒劲有力,落笔较重处表现了肌肉的结实,加上身躯、四肢的有机结合,使马的雄姿跃然纸上。徐悲鸿画马的表现手法溶入了西画中明暗塑造形体的技法,以传统的中国画法运笔,表现近代人眼中的骏马。所画的马虽肋骨毕露,却雄健有力,鬃毛飞舞,生机勃勃,举头奋进,给予人激情,催人奋进。黄胄画马则墨色丰富,以高超的技巧将墨与水相融于笔墨中,表现马的骨肉相辅,显得自然而然,且造型生动,是当代画马大师。
   

      画马不以形似为满足,要写出马的精神,以达到寓情于物,抒发意境的目的-画马是为了画人,画人是对生命的赞美,是为了赞扬崇高的品德,这是中国画马艺术的审美观。

(文 / 颜敏生)

viagra studies women generic viagra sold in chinatown nyc viagra vitamins
website click here online
wife cheat story go redirect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