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传统水墨的规范和可能的拓展(三)
历史本身包含着许多矛盾。一切理论都含有不可避免的悖论。我们反复强调传统水墨画继承与发扬的重要性,强调传统水墨在新的现实面前,有重显自己雄风的可能性。但是,正如前面我们已经指出的,我们不能为传统水墨制造藩篱,不能固步自封,不能把含有革新精神的水墨画排除在外;也不能把是用水墨创作但不讲究传统笔墨的绘画排除在"中国画"的范围之外。当今艺术已经愈来愈趋向多元化。多元化意味着多种价值取向、多种品评标准。那些尊重传统水墨画但对它又有所批评(特别是对笔墨有苛刻批评)的声音,对选择走传统水墨道路、崇尚笔墨情调与趣味的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但这种声音会不断出现,与此同时反批评的声音也会更强烈地表达出来。因此相互争论与批评在所难免。这形成中国画坛惹人注目的风景线,这也表明,"中国画"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可能性,正是这种包容性与可能性推动着中国画不能发生变革,不断走创新之路。
二、水墨与都市--新课题
前面一大段文字表面上看似乎与"都市与水墨"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但笔者认为,这是我们讨论"水墨与都市"的前提。
水墨在农业文明的情景下产生,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时代的到来,农村的面积越来越小,农村也逐渐城市化,水墨除了仍然可以描绘祖国山川之美以外,面临着如何表现都市生活、都市景象、都市人物、都市人的心理的新课题。传统的艺术样式和艺术语言,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在历史变革时期其实都会有类似的遭遇。欧洲19世纪中期之后的油画,也逐渐改变题材与主题,其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城市的发展,是城市生活对艺术家的吸引。库尔贝的不少作品,特别是印象派画家的许多作品,在刻画都市人的形象和描绘都市景色(包括城市花园的灯光夜景)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上半期,欧洲的油画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除风景外,以圣经故事和古典文学(如《荷马史诗》)为题材的绘画,也主要以农村景色、环境为背景展开。不少描绘在城堡、城市环境下进行的活动,也和农村景象没有很大的差异,因为那时的城市还带有浓重的乡村特色。只有工业的发展,才使城市与农村在景观和文化特质与氛围上拉开较大的距离。当艺术家们开始描绘城市题材时,必须适当改变原来的艺术视角,必须寻找新的表现语言。这种改变的基础是城市生活与城市景象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且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视觉神经与心理。对城市的迅猛增长与膨胀,文艺家们最为敏感,也在文艺作品中做了最迅捷的反映。比利时诗人魏尔连(Verhaener) 曾发表一篇题目为《有触手的都市》的作品,对城市增长所造成的美好的农村田园所遭受的污染十分感慨。他形容工厂、铁路等犹如有触手的动物一般不断伸延,吞噬了美丽的田野。他在诗中写道:"田园苍老疲惫/不能自守/田园苍老疲惫,遭都市吞食。"描绘类似都市生活主题的画家有魏尔连的同胞麦尼埃。法国一些画家如马奈、莫奈、德加,有的描绘城市花园中的聚会,有的表现城市平民机械、疲倦的劳动或借酒浇愁的苦闷。作品中都隐隐含有悲怆和寂寞的情绪,这种情绪即使在欢乐的聚会场景中也无法掩盖。19世纪末西欧的"都市文学"与"都市艺术"改变了18世纪欧洲文学艺术中的那种优雅、典丽和高尚的气氛,而以描写刺激强烈的都市生活取而代之。与此同时,也有"田园文学"与"田园艺术"出现,但这些作品的特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们实质上仍然以都市生活为中心,是属于都市人心目中的田园文学或田园艺术,已经没有17-18世纪田园文艺的那种特点。
在欧洲,随著城市的猛烈膨胀,开始出现和增长的"都市病"也严重地影响着敏感的文艺家们。有人说过:"近代的作家显然是高等变态者。"尼采、莫泊桑、蒙克、凡高、诺尔德等,都是神经活动病态化的人。在西方,艺术都市化的倾向到了20世纪愈演愈烈。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艺其本质是都市化的。可以说都市化的趋势是西方文艺之所以走向现代主义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观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美术的发展,可以明显地看到,都市化(观念与图像)的趋势使绘画语言愈来愈走向抽象、表现、象征和荒诞,愈来愈观念化。这情况的出现,与其说是因为都市化的图景给予艺术家的强烈感受和基于这种感受所作的直接的艺术反应(这确实也是存在的),毋宁说,都市化所造成的许多社会和文化问题,使艺术家们感到困惑、苦闷,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进而采取的艺术的理性批判方式。在语言上,都市化的20世纪西方美术必然是反传统的。在反叛旧规范、旧模式的同时,现代主义并不期望建立新的规范化语言,而是提倡"原创性",提倡自由创造精神,提倡以个性为中心不断地反叛现存模式与原则。西方现代主义走了100多年的历程,它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为世人普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