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传统水墨的规范和可能的拓展(四)
中国经济正在走向现代化,而且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参照是西方的模式。中国文化也正在走向现代化,虽然我们在文化战略上高度重视本民族的传统,鼓励发扬民族文化特色(这被某些西方人视作"民族主义"),但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现代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传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化的国际化即世界化(在相当程度上的西方化)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现代艺术如何既与外部世界同步,又保持自己的特色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的实践问题。虽然不管我们的主观意图如何,艺术实践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对应现实提出的新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理论是无能为力的,这只是说,已有的艺术实践提供的生动经验会给我们研究问题有许多启发。
虽然写意水墨的变革要难于写实的油画,但变革仍然在进行着。"文革"之前,我国的水墨画家就用画笔描绘都市的成长,描绘城市生活的新面貌,刻画工人以及城市其他劳动者的形象,并做出了可贵的试验。有些杰出的画家也有描绘城市景象的杰作留世,如李可染画的德累斯登教堂与街景,石鲁画的埃及宗教庙宇,等等。许多中年画家如周思聪、卢沉、方增先、杨之光、吴山明、刘国辉等,在描绘城市人的形象方面都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他们的实践表明,传统水墨画和吸收了西方写实造型的水墨画,是能够生动地表现都市景象与人物的。对此,几乎没有人表示异议。有争议的可能是那些比较有"现代感"的城市水墨画。这些画从80年代中期出现到现在,约15年左右。这15年的以都市为题材的水墨画是和中国画探索所谓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转化的课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许多中青年艺术家在水墨实践中深深感到变革的重要性,便从不同的角度去做试验。水墨与都市的课题,被许多艺术家自觉不自觉地关注著,即使像陈平这样描绘田园风景的画家,他的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也是与都市有关的。目前生活在大都市的他,为都市的兴起导致优美、幽静的农村景色的逐渐消失而忧虑。他怀念童年时富有诗意的乡村景色,用幻想和带有寓意、荒诞的方式加以表达。他笔下的费洼山庄不是来自现实的农村景色,而是他今天作为城市人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是一种精神寄托。这一类画家还有一些,陈平是其中最出色的代表。
用部分艺术家的例子说明都市水墨的几个不同类型:
【1】用水墨表现繁华的都市面貌,并以此追求水墨语言现代感。都市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人群、五光十色的玻璃窗、灿烂辉煌的灯火……吸引了不少的水墨画家。许多人做了不少有益的试验。这类画家多为中西融合型,如徐希。他原来从事版画创作,从70年代末执迷于水墨,他的版画创作实践帮助他在水墨中造成有别于传统笔墨的造型而引人注意。之后,他试图把写实造型、版画效果与笔墨作有机的融合。在纽约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探索写纽约街景,尤其对夜间街头灯光的描绘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他注重研究光、色的问题,也注意从油画中吸收营养。不过,他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水墨画的特色,注意传统笔墨的运用。在这方面做试验的还有目前在加拿大生活的姚奎,他用彩墨表现加拿大城市的雪景,也在光色方面做了不少试验。姚奎是从装饰画家走向水墨与彩墨的,他的画具有明显的装饰性。周韶华则用大笔触、大块面,用吸收了民间剪纸的手法表现城市楼房的窗户,颇有新意。台湾画家顾炳星的作品主要画城市高耸的楼群,采用体面分析和构成的手法。
【2】以传统写意语言为构架,适当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用水墨做创新的试验。这类画家大多为中年以上,他们受过系统、严格的学院训练,对传统水墨也有相当的造诣。他们深知传统水墨变革之艰难,在实践中也做了许多突破原有表现模式的尝试。在研究了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表现语言之后,他们试图将这两种表现体系适当地嫁接,反映了他们既眷恋传统艺术,又想把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融进传统水墨,创造新的艺术风格的愿望。在这类画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算卢沉。卢沉从80年代初起就关注都市题材,以浓厚的兴趣描绘城市平民的形象。他画的大多为北京街头的市民,打拳练身的、养鸟消遣的、酒后处于醉态的,等等。他画这些人物时,很讲究传统的笔墨情趣,尤其是骨线的运用,线条颇有力度,显示出他西画的造型能力与传统笔墨的结合,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是,卢沉对此并不满足,他感到这种创造迈出的革新步伐还不大,他还要探求新的路子。90年代初,他把多年来研究的西画构成原理与方法,运用到水墨之中,创造出像《清明》、《风雨近重阳》这一类有西方构成味的水墨画。多年来,卢沉沿著这条路线在摸索,98年他展示在深圳双年展的构成水墨《苍穹》更显抽象化。对卢沉的这些探索褒贬不一是很自然的。大概卢沉自己也一直处在矛盾的状态之中。因为他对传统水墨艺术之恋情常常引他往回走。这种思想状态也非卢沉一人所独有,许多与他有类似经历、类似艺术追求的人,大致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