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何伯群书法艺术》序言

作者:何伯群|发表时间:2013-10-08|阅读(1629)|评论(0)| 推荐(0)

作者:吴振锋

何伯群先生,生于古洛州,相传乃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之地。古老朴素之乡俗延衍出的文字崇拜心理,根植于山民之集体无意识中,形成世代传递的文化向往,即对文化的贵重与对文化人的敬重。然野山的荒寒,除贾平凹使其成为一种文化象征而外,山里人受之更多的则是困厄与磨难。何伯群生于斯长于斯,受前者之惠泽而书艺大进,得后者之淬砺则个性如山之刚毅,石之坚韧。两者并注于书法家血脉,则使先生技道两进而人格性灵得以升华。是故,人谓故乡之山水成就了这位艺术家,余信然。


  先生学书虽非幼承家学,但从先辈家藏书画中亦早受濡染,加之聪敏好学,未及弱冠已驰名乡里。既长,逢“文革”,处水火,尝艰辛,操百业,举步艰难。惟心存一念,自信与书画结缘而情有独钟,因时时砺笔操练,处处默察静观。其时艺术大师石鲁先生正遭厄难,偶然机缘,相识恨晚。遂程门立雪,得大师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继而,书法以古为师,以今作友。并得陕西书坛耆宿陈少默先生指点,临二王,冶行楷,尤练何子贞。子贞云:“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因之伯群毅然辞官投艺,暑里挥汗,灯下呵冻,自寻笔里世界,墨里乾坤。渐省得二王之清逸超拔,蝯叟之骨健体丰且疏朗飞宕。其时,先生正值盛年,是渭“参耆桂附以补其元阳”乃“真火气出”(何绍基语)也。是以生命之火烛照艺术之精神,且将真情率性,了然笔端,借大山之雄壮与阳刚,铸造出一种且刚且韧,阴阳并用之书法个性来,近观先生所作,或长篇宏制,或短幅小品,都能写得精致耐看,刚健婀娜,瑰丽多姿。尤其擅长于条屏,或四或八,皆驾轻就熟,游刃而有余。细察之,用笔,结字及章法运用,俱已成格局,颇具风范。若置于陕西书界来作比照,虽名不及人,但实力逼人,有作品在此,请读者鉴之。


  古人谓操千剑而后识器。何伯群冶古炼金,焚膏继晷,孜孜穷年,如此已三十余载!古来大艺术家,每于艺之精微处安置其哲学情绪,即身何所来又何所寄,感发兴怀而形诸笔墨。笔痕墨迹之中,含蕴几多风情;劳累困顿之内,寄寓几多欢梦,这人间种种俱化作眼界身手,纸上云烟,笔底波涛,而何伯群之追慕先贤处,既在笔墨内,亦在笔墨外,于其自作诗词中或可探知一二。何氏书法,由生而熟,几经反复。比之“油滑”,“巧媚”,则稍显“愚顽”,却如嚼橄榄,涩中有甘,又如登山路,滞中趋进,时而风雨如晦,时而峰回路转;有时山重水复,有时柳暗花明。此中人生大味深焉,尤其近年,先生离岗赋闲,大隐于市,更是不尚浮华,既得抚璋弄瓦、独享天伦之乐,又矢志不移,笔耕不辍,遂佳作迭出,真所谓“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有动于心……一寓于书”。余将此册编罄,掩卷而思,深感先生之大不易也。


  何伯群因待人真诚处世平和,书画界前辈张仃何海霞等均喜与交,亦多勉励。尤值一提的是,何先生早于1987年东渡扶桑,以书会友,是应青山书道院院长永田静峰先生之邀。一个七旬老宿为促其成行而不计辛劳,五飞长安,其至诚何其感人耶!而反视之,则可见何氏书法之魅力所在。此后中日友好多次联展成功,其书画情缘如非前世有缘亦是今日造化。想若无何先生之身体力行,当是枉然,而先生不计酬劳之献身精神,亦是那些非利勿言非利勿视非利勿为的下三流书家无法并论的。何先生在海外有一定影响,乃实力使然,并非当下之所谓“炒作”。当然他亦食五谷杂粮,亦不是岸然卫道之土。时下,处繁华物欲之中又能超然物外,于烦嚣纷乱之境又恒持处子之心,图名求利却以大名大利计之,这种人已然稀有了,故尔,可佩尤复可敬。伯群先生属此一族,乃在下激赏之原由也。


  何伯群之书法正穿越技术层面而渐入自由佳境。古人云:“无法者乃为至法”。又云:“书者,散也”。舒散怀抱是定向心灵自由之前提,而无此则不可能有书法之自由表现。何氏书法欲再迈高境,余以为解放心灵与释放能量尤关重要。欣值此册出版之际,遵嘱将便览之偶得,缀成此文,权作序吧。壬午年正月十八日于万庐


(原《陕西日报•书画特刊》)


open click My wife cheated on me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