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李元茂详解董其昌书作鉴定

作者:李元茂|发表时间:2013-10-08|阅读(2313)|评论(0)| 推荐(0)

作者:李元茂

    在2009秋拍中,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的作品市场表现极为抢眼,特别是他的书作以独特的艺术神采,赢得各路藏家的追捧,若干精品均以高价成交。其中在中国嘉德成交的董其昌天启元年(1621年)作行书叶向高《龙神感应记》手卷,以4480万元的天价一举进入董其昌书画成交排行榜的第二位。为了把握董其昌书法作品的市场走势,以及鉴定董其昌书法的奥秘,本刊记者近日走访了著名书画鉴定家李元茂先生。


  代笔书法缺少生拙感


  翻看董其昌书画成交记录可见,董其昌书作的市场表现与他的画作相比,可谓旗鼓相当,考虑到董其昌传世作品中存有较多书画合璧的册页、手卷的状况,在董其昌成交价格30位的榜单中,书作和书画合璧的作品多达11件。这一方面说明,书法是董其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说他的书作是藏家不容忽视的投藏目标。李元茂说,虽然董其昌存世的书画作品较多,但绝大部分保藏在文博机构中,约有440件以上,留存在民间的,可供市场交易的数量极少,大多散见于古人作品的题跋之中,在其署名的独立作品之中书作大概有30%左右,不包括大量不署名的摹作与临作(在董其昌留下来的书法作中,临仿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他人代笔的有很多,所谓的赝品更是为数不少。


  众所周知,历史上为董其昌代笔作画者多达数人,而为他代笔作书的仅有他的弟子吴楚侯和朋友僧珂雪,其中吴楚侯代笔的书作数量较多。之所以出现代笔的状况,是因为董其昌在当时位高权重,书画大名远播四海,向他求画求书的人很多,为了应付这种局面,董其昌不得不让人为他代笔作书。


  但这些代笔的书作,达不到董其昌书作应有的高度。同时,与董氏亲书的最大区别是,凡是董其昌的作品,无论中年,还是晚年作品,都具有生拙、离合的特点,这是代笔或仿制董其昌书法者最难模仿的。和代笔的书作一样,虽然伪作董其昌书法的现象,随着他的影响力在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历史的高点,出现泛滥的状态。但源于伪作者在最显露功力的书法上,完全达不到要求,因此数百年间留下的大量伪作书法,在行家的那里,根本无法入眼一观。


  董其昌书法多为中锋用笔


  那么,董其昌书法的基本面目是怎样的,今人又应当如何予以鉴定?


  李元茂说,由于董其昌见识精明,立意高迈,因此他的书法具有蕴籍纯正之余风。总体而言,董其昌的书法运笔自如,得心应手,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之态。在结字上,他不刻意炫耀奇特,故作狂态,而是力求寓险绝于平正之中,含姿态于端庄之内。


  在章法上,他非常重视取势,多从高处落墨,以远养势,字距和行距疏朗清旷,挥洒自如,给人以神采茂密的感觉,形成了萧散简远的特点。即便他临仿古人的作品也不为古人所笼罩,而是妙在离合之间,这一离合体现了他的审美意趣和气息格调。在用墨上,他善用渴笔,喜用淡墨,董其昌作书,随意所适,墨之浓淡一任自然,苍润浮涩。


  在技法上,董其昌提倡中锋用笔,作书善于用“中锋提正,含筋裹骨”之法。他反对用笔臃肿,特别强调发笔处锋芒微露,收笔处起讫分明,转折处干净利落。经由这些追求,董其昌的书法呈现出了一种萧散不羁,自然平淡,天真烂漫的趣味。


  重点关注后二十年书作


  纵观已在拍场成交的董其昌书作,不难发现,凡获高价者,大都是董其昌晚期的创作。李元茂说,同其他书家一样,董其昌的书法也经历了从初创到成熟的过程,因此看董其昌的作品,无论是否标有明确的年款,都要看它的创作年代。


  董其昌出生于1555年,乙卯年,1636年去世,丙子年。从记载来看,他的书法崭露头角是在17岁,也就是1572年,但那个时候,他处于摹古的阶段,写的并不太好,而且整个十四世纪70年代的作品传世很少,不值得考虑。从十四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他1636年去世,总共60年的时间,才是他书法的活跃期,特别是后20年的作品,他的个人风格和面貌已经确立并成熟,最值得关注。


  李元茂说,对于董其昌各阶段书法的认识,清代书法家张照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董其昌的书法有三个阶段,即初若印泥,中若印水,终若印空。


  首先说“初若印泥”,何为“印泥”?按字面分析就是按模取形不走样,也就是对古人法帖作如实临摹,力求形似。董其昌一生临了大量的古帖,如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国诠、颜真卿、徐浩、柳公权、杨凝式、苏轼、米芾等人的书帖尺牍。从存世的大量董氏临作来看,他的临摹功夫非常深,用笔精准毫无懈怠,令人叹为观止。但对于这些与古人形态一致,格调相同的作品,董其昌本人并不认可,以致传至今日者很少。


  第二阶段“中若印水”。水者,无色无形有物也。也即是对传统法帖去形取神,在神理、神采、神气、神情上与古人沟通。为了达成以上目的,董其昌在二十岁左右开始对古贴的背临,就是大致记住的面目风格,目不视贴的背写。这样一来,董其昌对古人实现了自然而言的取舍,将重要的精华的部分留存在笔下。这一时间非常长,有将近三十年,一直到他50岁左右。


  第三阶段“终若印空”,空者,无形无色无物也。董氏书风的最高境界便是完全脱去古人窠臼,犹庖丁之解牛,不靠眼神、技巧,而完全靠精神行事。这一阶段的董其昌书法可谓完全去掉了古人的成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目。


  板绫长卷必是代笔


  鉴定董其昌的书法除了要把握他的整体风格,以及各阶段特点外,还需要了解他用纸的特色。董其昌作画写字的纸、绢特别讲究,据《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四记载:"先生字画之妙,超轶前代,世所共宝,章都谏鲁斋令华亭,日精印朱丝、乌丝、长笺、金 笺、斗方云母笺,大小副启,俱以细料洁白棉纸印,裁极工者,送备先生文房之用。盖知先生文字不假于人,而人亦无能争巧于化工也。"李元茂说,董其昌的精品力作大多用纸张。现在市面上常见一种写在板菱上的董其昌书法,如果是后二十年的,那么必是代笔。因为板绫虽然好,但董其昌本人并不用,主要是代笔者取用,目的是为了应酬送礼。另外董氏名垂天下,应酬很多,无暇作大画或长卷书法,他本人的墨迹以小的册页和手卷为主。还有董其昌家藏的个人作品是不盖印章的,只有应酬或是卖出者才有印章,因此遇到那些没有董氏印章,但深具董其昌书风的作品,保真程度更高。


  晚期行书深具颜真卿精髓


  董昌的传世书作以小楷和行书居多,其中尤以行书更受欢迎,出现在他书画册页上的行书笔迹,不但为他的画作增色不少,而且为吸纳了更多的拍场热钱。李元茂说,董其昌的行书各期略有变化,50岁以前的行书,结字较为平正,字形大小相近,墨润笔重,行气较密,带有浓厚的王羲之风格。50到70岁,怀素、颜真卿、米芾的影响明显,结字较为欹侧,笔势外放,笔法多变。但因为求变的原因,往往在笔墨的使转上,有突兀不自然之处。另外,字形大小肥瘦不一,墨色浓淡相杂,行气渐疏。70岁以后,多有笔枯墨淡,行气疏朗,结字以欹为正,笔法自然含蓄,寓变化于简淡之中,有萧散错落之致。


  董其昌传世的各期小楷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大体而言50岁以前的小楷,结字较为瘦长,字间距较紧,字形初显侧错落,后逐渐均整沉稳,字势由米芾的飞扬,到《女史箴》的收束,再到虞世南的冲和。50到70岁之间的小楷,字形不及前期瘦长,结字较为舒展,字间距较为宽松,行气也较为疏朗,笔势兼有智永的流美和虞世南的舒缓含蓄,但用笔渐多颜法,行笔时偶带园涩且抖动,结字逐渐有倾斜的态势,基本呈现出董氏小楷的面貌。70岁以后的小楷,个人风格完全成熟,多年来钻研的颜真卿,已然融会贯通,他获取颜氏的精髓,掌握其结字宽博外张的体势,舍弃颜书均衡的笔画分布与方正的字形,再参合欧阳询、徐浩等家的特色,配上清秀的间架,创造出了一种奇正相生,俊逸疏朗的个人新面目。

abortion 8 weeks west-bot.com during pregnancy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