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六月里的田野 作者:李伟 马为

作者:郭常信|发表时间:2013-10-10|阅读(1472)|评论(0)| 推荐(0)

   午后的阳光洒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牛棚、柱子、干草以及凹凸不平的土地生气盎然。在古老的牲口棚中,鸡群欢乐的啄食,母牛安详地用尾巴抽打着蚊蝇,槽头的骡子十分惬意地打着瞌睡,强烈的光线对比,造成巨大的反差,晃得人睁不开眼,暖洋洋的调子,抒情的笔触,熟悉的干草气息从画面扑面而来......

  一切都是那么宁谧寂静,那么令人感动。

  看着这一幅幅画,仿佛在读着一首首优美的曰园诗,不禁让人想到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画中的意境,抒发了在喧嚣嘈杂的俗世上,画家回归自然后的闲适、欣喜的心情,画面质朴、平淡、自然,表现了画家纵浪大化中,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郭常信艺术上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是他在鲁美上大学二年级时。那时,他去辽西绥中县山区体验生活,创作了一幅《咱村来了新货郎》的木刻,使得他声名大振。在这幅作品中,他吸收了民间剪纸的布局和某些造型因素,融装饰性与叙事性为一体,获得巨大成功。作品参加了1964年的第四届全国美展,出国展览并被法国大使馆收藏,《人民画报》选作年历画,几种外文杂志转发。这次的成功几乎奠定了郭常信一生创作道路的基调。他从中得到确认:要搞好创作,一定要深入生活,二要走民族道路。在今天的《郭常信画展》醒目的位置上,写着一篇《我的自自》,在这篇短文中他宣称:“我崇拜的理论是:艺术的生命来源于生活,艺术的价值决定于观众,艺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郭常信开始了背起画具走天涯的生活。几十年里,他先是走遍了辽宁的山山水水。他太熟悉它们了:那肥得能攥出油来的黑土地、那笼着梦幻晨雾的青纱帐、那蹲在路旁耷拉着舌头的老黄狗……无不流韵于他的笔下、荡漾在他的画中。不仅如此,他还凭借着长跑运动员出身的一副铁脚板,将足迹遍伸向祖各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河北太行山麓、江浙水乡、湘西苗族山寨、西双版纳的坝子,都留下了他的斑斑屐痕。他有过没被褥而在草堆里睡觉、黑夜翻山越岭在雪坳里滚来滚去、一天吃一顿饭的经历。在原始森林,手握着弹簧刀,一只惊飞的野鸡、一只逃窜的松鼠,都曾令他心惊肉跳,而同时,荒山沟的老乡说画画、照相会带走人的魂,指示孩子躲远点,又使他遭到无数莫名其妙的冷眼。就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他终于将一批珍贵的创作素材带回了画室,于是,便有了《新春乐》、《海角石林》、《湘西行》等称列组画的诞生。这些画绝大部分取材于农村。在艺术风格上,他没有把笔触伸向农村的愚昧落后,而是如他自己所说,“意在发现农村中那些闪烁的跳跃的,唱着生命之欢歌的情景和人物,给人带来明朗和乐观的情绪。”这与他幼时受到的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恰恰吻合。他崇尚法国农民画家米勒作品那种真挚感人的人民性和朴实无华的绘画技巧,他还借鉴了后期印象派画家那种独特的抒发作者主观感受和情绪的方式,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独到格调。 

  看了郭常信的一幅幅画,你会感到一股扑面而来和似曾相识的温馨,那感觉,如在遍地流金的庄稼院里,在老乡家热腾腾的火炕上,抽着烟袋锅盘腿大坐唠家常,接受的是老农似的坦诚。

  郭常信,作为辽宁画院二级美术师,一个成熟的画家,在这以艺术家观念盛行于世的今天,在艺术上走的仍然是他最初选择的现实主义道路。

  这是一条富有个性色彩的深远的路。在这里,充溢着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充溢着他的理想和梦幻,充溢着他的真理和理念,充溢着他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趣味。

  他是以心灵在锤炼着生活。

  实在地说,郭常信的画中,几乎没有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及伟大的英雄,有的只是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和他们平凡的生活。

  那些气势磅礴的大山、喧腾的海,那些农家土屋、篱笆和小草倾注了画家太多的感情分量,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郭常信又开始背起画箱走四方了。这一次他仍会走得很远、很远。然而,我们相信,不论走到哪里,他的根也将永远深植于乡土,像六月里夏日的田野上,渗透出一股沁人的泥香。


1995年6月17日

《辽沈晚报》周末合刊


wife who cheated why do women cheat with married men how to cheat on husband
cure for hiv aids healthcare foundation symptoms hiv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