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吴冠中先生与十个问题

作者:王怀庆|发表时间:2013-10-10|阅读(5308)|评论(0)| 推荐(1)


   在中国,还没有一个艺术家象吴冠中先生一样,能把自己的艺术观点、创作心路、审美品格及生命感悟叙述的不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富于学术上的精准与文采上的到位。他的这种特质,常使后评者感到一种画蛇添足的尴尬。为避免这种窘境,在此暂不过多评论先生的作品与文章,只想提出由吴冠中先生的存在与成功,激发出中国当今许多令人思考的文化问题,我想,这也许是吴冠中先生的“意义”之一。

  一、 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真正有知识的不多,有胆量的更少,象吴先生这样仗义执言,实话实说的人,凤毛麟角,他的这种“勇敢”是性格使然,还是品格所致?这种勇敢与无畏倒底是在捍卫什么?

  二、 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指出:“美盲要比文盲多”“培养慧眼比煅炼巧手重要”,这些一针见血的观点,对于一个低俗的文化时代和一个精神指向不明的人群,有哪些启示性的意义?

  三、 吴冠中之路是一条历经坎坷的成功之路,世界上任何一条艺术上的成功之路,都是不可重复不可复制之路,那么,“路”的现实意义何在?

  四、 他在多篇文章中提到:黄山松的奇异多姿是风吹雨打的结果,是“生命的挣扎”,他又说“苦瓜只能结在苦藤上”,他还说:他只能“横站”,到晚年他甚至伤感地讲:“我负丹青,丹青负我”。这一切言论,无不指向一个问题:即: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在“文化环境”中有没有优良中差劣之分?对于当前,存在不存在“文化环境”的环保问题?

  五、 一个能真正提出具有文化意义问题的画家,应该说了不得,一个能提出问题,又能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画家,应该说不得了。吴冠中先生即机敏地提出了问题,又勇敢地解决了问题,他还有那些没有来的及解决的问题?

  六、 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现象”,说明在我国三、四十年代,存在着一个与主流艺术教育不同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什么?对今天的教学有什么启发?

  七、 吴冠中向体制问题发起挑战,完全基于他认为“艺术是野生的”“拒绝眷养”“反对依附”的思想。他的挑战在现实面前不了了之甚至说“失败了”。然而它让我们继续思考:一个长期没有大师产生的地方,一定会 看到一个产生大师极为吝啬的体制。

  八、 吴冠中先生拿出四年之久的生命时光,不惜患了严重的失眠症,以致内心留下了巨大的阴影,用一场假画官司,为艺术家同时也为一切造假者,探清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在中国没有一家权威机构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判定一件艺术品的真伪,没有一家拍卖行需要承担标的物真伪的法律责任,没有一家法院能够百分之百地执行法律的判决。这简直就是一个造假者的极乐世界,然而它就是今天如火如荼的中国艺术市场的基盘。

  九、 中共党员、政协常委、美协顾问这些政治面貌与社会身份,与吴先生独立自由的艺术家性格是如何统一的?

  十、 吴先生去逝后,有人提出他是不是“大师”的话题,这让我联想到国际上任何一位“大师”的出现,与其说是艺术家个人奋斗的结果,倒不如说是国家文化战略行为的实施。今后要想成为文化强国的中国,在这方面做好准备了吗?

  以上十个问题,并没有把吴冠中先生完全“展开”,然而我们可以因他的思考再思考,因他的发问再追问,因他的实践再实践。随着吴冠中等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离去,我们深感他们“留下了许多”也“带走了许多”。留下了许多从来没有的,带走了今后很难再有的。

                                                                                                              2010年8月2日

                                                                                                                   王怀庆


viagra studies women generic viagra sold in chinatown nyc viagra vitamins
wife cheat story go redirect
find an affair unfaithful wives link
read here abortion pill greensboro nc abortion chicago
women will cheat read here dating a married woman
abortion clinics in indianapolis west-bot.com abortion personal stories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