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给父亲的速写[之一] 作者:王田田

作者:王怀庆|发表时间:2013-10-11|阅读(6281)|评论(0)| 推荐(0)

   关于我父亲王怀庆作品的文字多,写他本人的文字少。大概知道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容易,而知道一个艺术家琐碎的个人历史是不大容易的。


  我的父亲1944年生于北京,恰逢阴历小雪这一天,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我祖母那年已42岁了,因此父亲有两位兄长,一个姐姐,都年长他不少。我的两位伯父,从今天的观点看,都是绝对的“酷”青年,一位热衷当演员,做导演,一位热爱绘画艺术。这在时局动荡的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实在有些令人匪夷所思,我的父亲小小年纪就跟在了二位兄长身后开始了“艺术的游戏”。而这种基于个人兴趣与纯真热情的“游戏”竟诱导着兄弟三人先后进入了一流的艺术学院,从而真正确立了他们各自的人生方向,父亲从此便与画布、画笔、颜料……没有分开过。


  与其它同龄人一样,父亲的青年时代处于一种特异的历史境况中,而经过那样一个革命的、运动的、阶级的、削弱个体价值的年代,在内心深处他有意无意的坚持着某种个人的喜好与品位。我出生时,他从汉代乐府的情诗《江南》中选取了“莲叶荷田田”的最后二字作为女儿的名字,使我至今仍觉得与我同代人的大多数名字相比,欠了些斗争与力量,多了点情怀与绵长。大概这就是艺术家的天性吧,也许比时代落后了,也许比时代超前了,总之,到我懂事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状态发生着分分秒秒的改变,一个更个人化,更个性化的时代来临了。天时、地利与人合,80年代初,父亲对绍兴特别是鲁迅故居的游访激发了他一种注定的艺术灵感:在黑与白之间,在东与西之间,在似与不似之间。


  画如其人,一个艺术家作品的完整呈现正是这个艺术家个人的完整呈现。我的父亲对万事万物的理解总是黑白分明,严谨不苟。他的日常生活平实单纯,不善社交应酬,闲暇之余喜欢和母亲看看古董散散步,无论身处何地,都喜按时休息,没有所谓艺术家式的昼夜颠倒的生活。父亲祖籍山东,各类家常面食是他的最爱,“面”最易使人发胖,这点在他身上却不灵验,从少年至今已年过花甲,只是一个字:瘦,似他画作的缩影,没有累赘腴肉,始终凝聚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炼与坚韧。


  我常凝神于父亲画作中那些空白,不知他的人格是否得益于此种中国画论“既白当黑”的原则。他对于人情世故中很多与生俱来的空白感,确实让他始终拥有一颗难得的童心:为营救一只跌入风道的小猫,父亲将家中三层完好的墙面全部凿出大洞,双手戳破还全然不顾,一天之内竟自制了好几种营救工具……我以为追求童心的人多半是因为没有童心,因为即便是游戏,儿童从来都做得认真严肃,专注投入,正象父亲对生活对艺术的态度,我想这一点正是他这个人最大的造化。

viagra studies women us viagra viagra vitamins
read reasons why married men cheat my fiance cheated on me
wife who cheated how to tell if wife has cheated how to cheat on husband
cure for hiv aids healthcare foundation symptoms hiv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