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传承不只是样式

作者:白明|发表时间:2013-10-13|阅读(2952)|评论(0)| 推荐(0)


 “如果他只是用样式来维系传统,那么这名陶瓷艺术家的艺术生命早就死亡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当代陶瓷艺术家白明说。最近,他在法国做了一个名为“瓷语东方”的主题展览,国际陶艺协会的负责人评价他的作品风格为“东方新古典”。

  “这里的‘古典’指的是审美精神,‘新’指的是样式。只有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审美精神,才是对传统瓷器最伟大的感恩。”白明还解释道,这种精神上的传承,在瓷器上是看不到具体痕迹的。相比之下,国内陶瓷产区艺人则会强调,“我的作品特别像明代的,特别像清代的,看这,看那……”

  白明认为,如果只按样式来传承,做出的陶瓷则会永远遵循一个模式,“那还叫做传承吗?”要知道,唐代的瓷器就已经很漂亮了,那宋代的为什么没跟唐代的一样?同理,明清两代的瓷器,也跟前朝有很多不同点。“产区艺人把样式当作了迷恋的对象,加上他们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造成了审美的单一,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白明介绍,有些产区艺人认为中国陶瓷是世界第一,他所在的产区又是中国第一,所以就觉得他们的作品就是世界第一。实际上,他们没有从国际视野上做客观判断,得出的结论是国际上不认同的。

  与之相反,国内许多当代艺术家只是在追寻国外大师的脚步,已经放弃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同,很少有人关注陶瓷的当代性创造,要么只是将绘画简单地移植到瓷器上,要么只是出一个观念让工人去做,没有将陶瓷当作一个新的艺术生命去转换创作方式。而白明认为,人们通常认为只是把玩式的陶瓷,也是可以进入当代艺术空间中的。“当代性有多种途径,我们其实可以不走极端,或是搞破坏,可以做温和性的转换。”

  在白明的实践中,这种温和性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和圆润。他指出,传统的陶瓷和水墨画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经不起远视。比如,在案头上看水墨画上的水渍、墨色,会觉得很精妙,但距离一拉开,立体感就显得弱了。正因为这样,中国传统陶瓷需要细品,而这种细品又会让你着迷,从而会忽略立体感和力量感方面的不足。

  早在1994年,白明就做了名叫《生生不息》的作品,弥补了传统瓷器在立体感上的不足,使得作品显得和谐和圆润。他模仿的是藤蔓自由生长的场景,但却没有把叶子展现出来。“我觉得线条本身就很美,所以就把线条从现实中彻底抽离出来,变成线和点的结构,形成一种单纯的美感。”白明说,由于自己下笔的着眼点是空间,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看,都不会妨碍这件作品的美感。而且大家会发现,其实每一根线条都不一样,虽有意象的均衡,却没有绝对的平衡。“由于和器型融合,所以有审美上的安静感,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但它又没有完全的对称,那样会显得陈腐而不够生动。要知道,许多古代瓷器都是给皇帝用的礼器,必须要显得威严。而我的作品,是去展现一种活的静美,强调的是装饰性。”

  再如那件《青云蔓绕》,表现的是热带植物的大叶舒展、蓬勃的意象。白明没有将叶子“埋葬”在枝干中,那样就太写实了,而是把枝干简单化处理,将叶子的线条构造得有舞蹈、摇曳的感觉,传递了叶子生长的生机感。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用了大面积的青花晕染,既浓重又滋润如玉,远看清爽,近看又不粗糙。有点像泼墨画,却又比它更精细。

  最近,白明还创作了一件《红苇颂》。由于从小住在鄱阳湖边,芦苇是他特别熟悉的事物。他很喜欢在安静的早晨或夜晚,去观察芦苇自然舒展时的经典形态。因此,他的这件作品忽略了枝叶的浓密感,只用几根线条勾勒枝叶,突出了芦花见风摇曳的飘逸。此外,由于釉里红的粗细不同,芦花有不同的形态,显得十分浪漫。

  白明认为,他的实践表明,陶瓷的当代性是可以在器型、釉色等传统陶瓷艺术语言体系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国外专家会认为,他的作品跟传统瓷器不一样,但是很中国,不是日本、韩国的。

  恰恰相反,陶瓷产区的艺人却有不同判断,认为他的作品太当代了,不是传统了。“这种反差,又是合理的。如果产区艺人说我很传统,那我就很不成功了。毕竟,产区的作品离真正的传统很远。”白明说,把这两者加在一起,大家自然就可以做判断了。他相信,再过几年,像他的作品一样的中国当代陶瓷作品,就不再会和产区艺人的陶瓷作品混合在一起,并称为中国当代陶瓷,而是将分开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就像拍卖市场上的当代油画一样,拍卖市场上的当代陶瓷将来可以更符合它的学术定义。”

married men who have affairs what makes husbands cheat open
viagra super force how to get viagra online link
reasons married men cheat online affair married men and affairs
aids testing click aids organizations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