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回 顾】2013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十一)

作者:circleart|发表时间:2016-10-29|阅读(2181)|评论(0)| 推荐(0)

主题线索 · 社会结构 · (Ⅰ-10

 

中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东亚大国,因为地理环境的天然封闭和历史文化原因,基本的文化、制度从秦代以来基本定型。数千年间,王朝不断更迭,但社会结构基本不变。当遭遇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渗透后,文化、制度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社会结构在更加迅速的流动变化着,令人难以把握。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需要当代中国人迅速的调整自己,否则就难以适应。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年龄、身份、性别的艺术家,以不同的生存经验和知识储备为出发点,对当代社会结构进行个人的总结、归纳。

 

 


┃王卿

 

19797月生于河北省唐山市

200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 

200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硕士学位

2012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驻地考察

       

 

重要奖项

港龙航空中国新锐绘画飞扬大奖  2006

“旋转木马”2011第三届中国新锐绘画奖 2011

 

展览

第三届五四国际青年艺术节     北京     2010

"2+1"王卿·沈敬东·梅新武3人展  上海新波画廊   2010

 “作为生命的艺术”——乐山国际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   四川省乐山市文化馆     2010

第二届陕西油画邀请展——博物馆与记忆    西安博物院    2011

“旋转木马”2011第三届中国新锐绘画奖  北京时代美术馆  2011

“后浪”两岸当代艺术家交流展    西安曲江美术馆          2011

“天涯若比邻”韩国仁川  korea  incheon lifelong education center namugallery  2012

“两个世界,一种能量”马雷克赤哈勒王卿捷中艺术家双个展  捷克驻华大使馆 embassyart艺馆  2012

流动的面孔——艺术北京博览会CYAP主题展   北京中国农业展览馆  2013

 

 

艺术家简评

王卿选择他认为能概括中国社会某些现状的现成图像,进行直接挪用和拼贴,试图组合出中国当下社会现状的全景图。观念背景,是国际语境和现代文明。看似彼此矛盾、冲突的图像,即使再不合文化逻辑、社会秩序,都被他共置于画面中,成为最大的逻辑、秩序。对中国传统社会和西方发达社会有一定了解的人,在对比中会发现其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对应着人们对中国当下社会问题的追根溯源。

 

 

代表作品

▲后现代生活-现实让我无法挣脱 110x80cm

▲后现代生活—NO.4 180x180cm

▲后现代生活—NO.6 180x180cm

▲后现代生活—NO.7

▲后现代生活—NO.8 180x180cm

▲后现代生活No.16

▲后现代生活No.17

▲后现代生活—No.18  

▲后现代生活—No.19  180x180cm

▲后现代生活—No.24

▲活-在现实面前我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我



艺评

 

作品自述

王卿

 

08年开始的作品《后现代生活》系列创作一直延续至今,我的作品想主要表达的是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大众物质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高速发展的物质社会,城市的变迁以及所带来的一切变化都深深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一切,外部世界的剧烈变化和内在精神世界的矛盾构成了我作品的主要表达因素。我的作品通过置换拼贴挪用等艺术手法来组成一个现实与非现实的空间,从而诠释一个正常又非正常的现实意义。我选择用波普艺术的风格进行画面处理,作品里所出现的背景、海报、革命年的宣传画、各种生活用具以及都市的人物等等都是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通过拼贴置换图像,他们在画面中产生了极强的冲突对抗性,我发现这些图像快速构成了一幅幅很有意思的画面;图像是个体的,但组合到一起又是很整体的,结果非常有意思地呈现出了当下的社会状态和审美趣味; 我试图通过这些看似浮躁快捷的图像来深入呈现一种社会状态和审美趣味,即一种真实中的虚幻和虚幻中的真实,背后其实恰恰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作为出生在70末的我们经历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不断的巨大变化,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无论是从生活上还是视觉上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可以说是出生在后革命时代但成长于改革开放大发展的时代,因此思想在经历了外部世界巨大的变化和冲击下内心却是巨大的矛盾性显现,因此在我画面中不断出现的这些非同一时代的物件正好折射出了我们内心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这些因素构成了我作品最主要的精神要素……

 

 

2012捷克驻华大使馆王卿作品展览

 

15年前,当我第一次问我的中国朋友,为什么所有年轻的中国女子都穿尼龙面料的衣服,他们没法给我明确的答案。之后有一天,我正坐在一家新开张的麦当劳里,有位勤奋的英语系学生走到我边上的座位坐下;她手里拿着艾伦金斯堡的诗集《嚎叫》,向我请教这些诗到底在说什么。她不理解这些诗,但还是为了考试而不得不学。对于当时的学生来说,麦当劳是唯一能够提供咖啡和冰激凌还有干净卫生间和暖气的地方。《嚎叫》表达了美国“垮掉的一代”反感与厌恶1950年代美国消费主义社会崇尚物质追求而非精神追求。在麦当劳里向一位年轻的女士解释这一点极为困难;我非常努力地尝试,但未能成功。

当我看到王卿的画,便唤起了这段回忆。问题不在于外语造成的隔阂,而是对于现实的不同理解,以及那些影响我们思维方式的人们,对于这些人所选择的不同理解。我意识到的确存在着两个世界。我并没有感受到预想中的叛逆,那种加缪在其书中所描写的而且在年轻人中常见的叛逆;取而代之的,是对我来说显得有些突兀的实证主义萦绕而来。与此同时,那些对我来说顺理成章的事物在我的中国同龄人眼里,却是伤风败俗,毫无意义且不切实际的。这就是王卿如今所营造的对立。中国正在发展,我们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来强调内在的纯洁性,而另一方面我们的下一代又渴望着享受生活,情欲和物质财富来炫耀卖弄。选择这样的主题,一幅社会拼贴图便跃然眼前,现实主义中诞生了新的中国波普艺术。画家试图从实用艺术中汲取尽可能多的养分,同时又取得商业层面上的成功。

 

作者:捷克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Martin hosek (Libor Secka大使对本文亦有贡献)

     

 

虚拟社会全景图

/杜曦云

 

王卿是1979年出生的中国艺术家,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在当下依然被称为“青年艺术家”,虽然1990年代出生的、更年轻的艺术家也正在登场。

 中国的“青年艺术家”们,被比他们年长的人贴上了一些标签:自我中心、注重自身的日常体验、关注个人周遭的日常生活、不关心历史和时局、远离社会公共问题等等。从作品上来看,似乎确实有一些青年艺术家是这样的。但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人是这样,也都有人不是这样。而且,青年艺术家是不是将来依然是这样?

 从作为“假想的群体”的“青年艺术家”回到具体的个人,王卿的作品不是这样。他的作品中所显现的文化视角,是具有国际语境和普世价值。以此为前提,他观看和选择他认为能概括中国社会某些现状的图像,通过对这些现成图像的直接挪用和拼贴,试图组合出中国当下社会现状的全景图。

 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如此这般的共处:娱乐明星、情色美女、无忧青年、摩天大厦、断壁残垣、政治领袖像、官方宣传图像、军人、农民……

无论他的图像组合方式是自己独创的,还是挪用别人的(比如,有些是直接挪用汉密尔顿的《是什么让今天的家庭如此年轻,如此富有魅力》),这些看似彼此矛盾、冲突的图像,即使再不合文化逻辑、社会秩序,都被他共置于画面中,成为最大的逻辑、秩序。对中国传统社会和西方发达社会有一定了解的人,在对比中会发现其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对应着人们对中国当下社会问题的追根溯源: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方式在解体,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文化和享乐主义被顺畅的引入,但拒斥政治制度。

 这些是不是中国社会的真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可能与中国人乃至其它国家的人都有关系。王卿的作品,在呈现出他认为的社会现状后,把这些问题抛给了观众。



评论(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