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自《岁朝清供图》,看插花艺术与绘画之缘

作者:zx_886120621|发表时间:2019-05-13|阅读(833)|评论(0)| 推荐(0)

艺术的境界与生活的状态总是密不可分的,

艺术,寓于生活,

又归于生活。

回溯“插花”的历史渊源


长治屯留康庄工业园区M2墓南壁 花卉


人类早期已经对自然中的事物,例如花卉等有着特殊的情感,将自然事物通过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愉悦了心情,又是一种生活美学的体现。


忻州南呼延村墓东北壁  金玉满堂


自佛教艺术的传入,为盆栽造景和古典插花注入新的生机,瓶供鲜花的形式用作供奉祭奠,此后逐渐演变成“插花”的形式。

当插花艺术走进绘画

在欧洲艺术史上,花艺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是在油画作品中被细致描摹的对象。

在油画中可成为被刻画的主体,即静物画,也偶当配饰,表达画中人的涵养,部分鲜花或果实还具有宗教涵义。因此西方静物画,也多带着插花艺术的呈现。


1889年,梵高《玫瑰》,油画,华盛顿国家艺廊藏



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奥迪隆·雷东《静物——花》


而在东方,在插花艺术的影响下,中国绘画的“清供画”则逐渐发展。

类似西方静物画,有着丰富的题材:四季花木、菜蔬瓜果、奇石盆景、节庆摆设等日常均可入画。

清供图,多以物事入画,新鲜艳丽的颜色,带有吉祥的寓意,景物相融,带有深远的寓意。


北宋 赵昌《岁朝图》,绢本设色,103.8×51.2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岁朝清供图源于“画题”之一,岁朝是一岁之始,元旦也。

清供多是案头陈设,如盆花、瓜果之类,随时令而有异。

岁朝清供图,即是“岁朝写案头花”。

——吴昌硕


南宋 李嵩《花篮图》,绢本设色,26.1×26.3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以来,清供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将文人墨客的雅致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还糅杂了器皿鉴赏、插花艺术、装饰艺术等系列的艺术体现,更表现了理学的哲理和审美观。

“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

——宋代张邦基的《墨庄漫录》

寥寥几句道出插花这种高雅的审美追求,自古以来便有之。


元代 钱选《岁朝清供图》,绢本设色,95×61cm,私人藏品。



明代 周之冕(款)《岁朝清供图》,纸本设色,89×56cm。私人藏品。


延续至明清时期,清供元素在中国绘画出现的几率更大花卉蔬果与器物相配的岁朝清供图,更像是插花艺术的早期绘画体现。


清代 光绪皇帝《岁朝清供图》,绢本设色,73×39cm,私人藏品。



明代 陈洪绶《岁朝清供图》


插花在中国绘画中展露的生活审美

《梦梁录》云:“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适累家。”


清代 陈枚《岁兆图》,纸本设色,121×62cm。私人藏品。


焚香、品茗、插花、挂画,体现着文人闲雅生活之意趣。

一香、一茶,一花,一画,颐养情志、让心绪悠然清明。

而历代国人皆有寄情花木之风,不仅是赋予自然花木深远的寓意与情怀,从而寄托自身的情思万千,亦能将其融入绘画中,表达理想的美好世界。


清代 陈书《岁朝丽景图》,绢本设色,96.8×47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 改琦《岁朝集吉图》,绢本设色,101×46cm,私人藏品。


清供画,其实就蕴含着文人生活中最精致文雅的部分,与平民最朴素美好的愿景之间相辅相成,实是寓雅于俗、雅俗共赏。


清代 金农《岁朝图》,纸本设色,44×30cm。私人藏品。



清代 居巢《岁朝清供图》,绢本设色,30×45cm。私人藏品。


它不仅仅是将生活的美好追求呈现无遗,更是体现了生活中的审美艺术发展。

插花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生活中体现着其美学价值,丰富着审美的形式。


清代 兰亭翁《岁朝清供图》,纸本设色,70×79cm。私人藏品。



清代 郎世宁《岁朝清供图》,绢本设色,31.5×39cm。私人藏品。


当绘画中的插花艺术走近现实

文人雅士将插花艺术分成不同欣赏层次:香赏、曲赏、酒赏、茶赏,“酒尝新熟后,花赏半开时。”

宋代欧阳修曾有“插花百瓶,醉饮其间。”

并有诗:“深红浅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赏,莫教一日不花开。”


清代 吴昌硕 《岁朝清供图》



张大千,王雪涛等人  《岁朝图》


古人雅致生活情调中的境界,延续现代都仍有所体现。现时流行的插花及香薰等,都承接古风,插花艺术中历史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





插花看似简单容易,然而完成一件好的作品并非易事。

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端庄典雅,就像中国绘画中的精致体现,融汇生活与知识于一体,再加以造型创造,便成就了插花艺术。


插花艺术延续了千年的历史,

在绘画中浅浅体现,

插花与绘画之缘,

仍会延续。

评论(0个评论)